韦春喜吴博群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

重庆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53.html
作者简介

韦春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吴博群,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摘要:史论体咏史诗是古代咏史诗中的重要类型,与一般咏史诗相比,重在评论、反思历史,宋代创作颇为繁盛。以《春秋》为法弘扬《春秋》大义已成为当时宋代思想界的主流文化意识与历史文本书写原则。在此情况下,作为史学文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史论体咏史诗自然深受《春秋》学影响,其褒忠刺奸、贬篡斥伪的书写立场及民族主义倾向与《春秋》学尊王攘夷的主导义向存在密切关系,“直陈”特点与释“义”宗旨根源于《春秋》学诠解方式和阐释目的,反思致疑的精神与切入历史的方式也和《春秋》学学术精神、研治方法相关。

关键词:宋代;《春秋》;史论体咏史诗;历史文本

史论体咏史诗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主要采取议论手法评论、反思历史的一种咏史类型。这类诗歌中晚唐时期产生[1],宋代在宋型文化精神的浸润影响下,创作颇为繁盛。由于史论体咏史诗重在评论、反思历史,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历史认知,而士人在历史认知问题上又深受《春秋》学影响,所以要深入把握宋代史论体咏史诗必须考虑《春秋》学的影响。

一、宋代《春秋》学与取法《春秋》

的历史文本的书写原则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要解决晚唐五代以来的割据篡乱问题,有效稳固统治,除了实施收兵权、强禁军等政治军事措施外,在思想文化上,也需“化成于人文”[2],使人们坚守伦理秩序,逐渐走向维护国家政治利益的精神自觉。在此情况下,宋代开启了以儒为本的国家文治策略,注重整理相关典籍,科试在承续诗赋取士的基础上增加了经史内容,设置五经、三史、三传、明经等科目。多项举措共同实施推动士人加强经史典籍学习,探寻资政之道,维护思想统治。

遗憾的是,宋初学风承续了汉唐以来的章句注疏之学,科举对经史内容的考核主要采取墨义、帖经形式,重在考查士子的忆诵能力,这种学风与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士子思想僵化,使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政治生活中。这种状况有违于统治者以文治国的初衷。庆历三年(),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就明确指出该问题:“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3]每一时代都有立足自身现实的政治文化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代社会政治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而汉唐章句注疏之学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更好地服务社会。统治者要把文治策略贯彻到实处,必须打破章句注疏之学的限制,重释经典文本,建构宋代文化知识谱系。对此,陈舜俞云:“六经之旨不同,而其道同归于用,天下国家所以道其道而民由之,用其用而民从之,非以华言单辞、殊指奥义为无益之学也。故《易》有吉凶,吉凶者得失之用也……《春秋》有褒贬,褒贬者赏罚之用也。”“君子所贵乎道者,以其济于用也。呜呼!圣人没,燔于秦,专门于汉,下至晋宋齐梁魏隋唐之间,人知训诂而不知经,断析其言而不顾理,散而为章句,窃而为进取之术,君子不以为成德,小人假以文奸言,甚哉,生民不见六经之用久矣,天下国家安治乎!”[4]由陈氏所论可知,在文治策略下,打破传统的章句训诂之风,真正发挥以《春秋》为代表的“六经之用”,已经成为宋代知识界重点考量的问题。

为适应这种文化要求,自仁宗时代,孙复、刘敞等有识之士开始重释儒经文本。就诸经而言,《春秋》以历史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