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主要介绍以下:
一、《春秋》
1.作者有争议,根据教育部的教材认定是鲁国史官作,春秋时孔子修订。孔子修订时内容很简练,但意义深刻,“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对乱臣贼子批判))因此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了解出自孔子修订《春秋》)。
2.意义: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若是换为“编年体通史”,则表述错误,因为只记录了春秋一个时期,属于断代史。
3.《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1)“星孛”指的是彗星,古代史书喜欢记载天文事件,认为是上天的警示,皇帝要下发罪己诏批判自己,史官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记录。后推算出是哈雷彗星,是最早对哈雷彗星的记录。
(2)考查形式:哈雷彗星最早记录是《春秋》;给出“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问代表的含义。
二、《左传》(《春秋左氏传》)
1.作者:战国初,左丘明。
2.意义: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录的简略的部分进行了拓展。“详细”不能去掉,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3.典故: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齐国是春秋第一代霸主姜小白,当时战斗力很强,曹刿毛遂自荐教大家打仗,其强调作战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待敌军士气衰落时候再出手,这也是齐桓公唯一一次马失前蹄。要了解曹刿论战、一鼓作气的出处。
三、《资治通鉴》
1.主编:北宋司马光。司马光看似固执和保守,但其实非常聪明,7岁名动天下,一次是砸缸救出自己的小伙伴,二是全文背诵《左传》,史学修养非常高。20岁就中了进士,在历史上也是佼佼者,凤毛麟角。《资治通鉴》开始是司马光自己写,从东周写到秦二世,给宋英宗看了之后,宋英宗决定成立书局,撰写也就成为官方行为,于是司马光继续完成著作,写到了五代后周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的历史。
2.意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现存规模最大编年体史书(东周到五代后周)。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当时的在位皇帝宋神宗认为其很有历史价值和意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命名为《资治通鉴》,该处了解《资治通鉴》书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