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春秋五霸的记载版本繁多,而流传最广的版本则是《史记索隐》中所提及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其中,宋襄公虽然实力最弱,但却有着强烈的争霸之心,他代表的宋国虽然在疆域、人口、国力等方面远不如齐、晋、秦、楚、燕等强国,甚至还不如鲁国,但他却成功地争夺到了霸主之位。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实是齐桓公对宋襄公的嘱托。
武王在击败殷商后,将商朝遗民集中在朝歌,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统领。然而,武庚的复国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周朝随后将这些殷人迁移到宋地(位于今天的商丘市),并将商朝的土地交给了纣王的儿子微子启管理。
微子启被特许使用天子的礼乐来祭拜商朝的祖先,与周朝保持一种特殊的客居关系。因此,宋国是商朝遗民的国家,具有特殊的地位。
然而,由于宋国被视为“前朝的余孽”,在周朝大家庭中受到了排斥和歧视。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寓言故事都是以宋人为对象,如“拔苗助长”、“丁公凿井”、“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开头总是说“宋国有一个人……”,以此来嘲笑和讽刺宋人的愚蠢。
与宋国相似,郑国因为其地理位置和政治立场的摇摆,也在许多寓言故事中被描绘为愚蠢的代表。然而,在宋襄公的领导下,宋国在一段时间内崛起,引起了中原许多诸侯国的注目,被后世史学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的崛起与齐桓公对他的态度密切相关。
齐桓公在公元前年,于葵丘召开了一次盛大的诸侯大会,参会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出席,对齐桓公的领导力表示高度赞赏。
这次大会围绕五项重要议题展开讨论:禁止引发“水祸”到其他国家、拒绝卖粮给其他国家在发生灾荒时、不允许更换太子、禁止以妾代妻和禁止妇女参与国家事务。
此次会议圆满成功,参会的各国国君一致通过了决议,而齐桓公的霸业也因此达到了巅峰。葵丘会盟上,齐桓公还单独与宋襄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委托他照顾齐国的太子昭(齐桓公的第三子)。
一旦齐国有人试图夺权,齐桓公希望宋襄公能够出兵平叛。接到这位超级霸主的殷切嘱托,刚刚继位不久的宋襄公深感荣幸,立即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求。
公元前年,易牙和竖刁联手将齐桓公饿死并发动兵变,拥立公子无亏(齐桓公的长子)为君。面对齐桓公临终前的委托,太子昭逃到了宋国,并请求宋襄公帮助他夺回君位。
虽然当时宋国还相对较弱,但宋襄公依然坚守承诺,愿意帮助太子昭回国夺回君位。
在公元前年,宋襄公毅然决然地发起了护送齐国正牌太子昭前往齐国继位的行动,希望能够拨乱反正。虽然宋国弱小,宋襄公号召力不大,但是卫、曹、邾三国仍然派出了兵马来支援。
虽然箭在弦上,但是宋襄公仍然硬着头皮率军出发。在齐国人心不齐、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太子昭的支持者成为了宋军的内应,最终宋襄公成功击败了“叛军”,帮助太子昭成功进入齐都临淄继位。
虽然只号令了三个诸侯国,但是宋襄公却一举击败了强大的齐军,拨乱反正了齐国,这也使得宋襄公一举天下闻名,胜利的滋味也让宋襄公陶醉不已。
在齐桓公去世后的混乱局势中,齐孝公继位后,诸子争权,导致齐国的衰落,诸侯霸主之位就此空缺。"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宋襄公跃跃欲试。
在当时,秦楚被视为中原诸侯眼中的"蛮夷",宋襄公认为他们没有资格称霸,中原晋国长期内乱,齐国内乱且受宋襄公恩惠,其他鲁国、陈国、曹国等似乎也不值一提。
因此,宋襄公深思熟虑后,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定参与争霸,并通过会盟的形式确立霸主地位,而不是以军事实力。
然而,宋国公族子鱼却提醒他,小国争盟,祸也。但宋襄公并没有听取子鱼的劝告,在平定齐国内乱的第二年(公元前年),他开始策划会盟争霸,希望通过成为会盟的盟主,确立霸主地位。
宋襄公的霸主之路充满挑战。首先,他为了树立权威,威逼利诱诸侯支持他,但却无法保护弱小的国家,导致响应者寥寥。
接着,在鹿地会盟上,他自认为是盟主,让齐国和楚国不满,最终导致在盂地会盟时,楚国突然抓住他,为争夺霸主之位。
无法通过会盟争霸,宋襄公只能诉诸于武力。他攻打郑国,导致宋楚爆发了泓水之战。宋襄公严格遵守周礼,希望以道义赢得战争,但最终被楚军不讲道义突袭,大败并受伤,最后因伤痛不治而死。
宋襄公对于霸业的渴望源于齐桓公的期许。然而,在他的争霸过程中,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武力是霸业的关键支撑。
美国罗斯福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帮助美国在20世纪初建立了美洲霸权。宋襄公却仅仅依赖“仁义”,没有武力支撑,因此他始终未能成为公认的霸主,反而成为了一个笑柄和耻辱。
那么,为什么《史记索引》仍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原因很简单:宋襄公坚守着春秋大义,他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循周礼,堪称春秋时代的典范。
特别是在泓水之战中,他以仁义的方式使用武力,虽然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愚蠢,但在当时,这种行为体现了老牌贵族的风度。
然而,宋襄公的仁义之兵却在面对不遵守周礼和规矩的“蛮夷楚国”时碰了壁。在他眼中,道义比生命更重要,这种坚持使得他在中原诸侯中赢得了尊敬,即使在失败中,他也被视为“虽败犹荣”。
对于后人来说,他们以“头可断,血可流,道义不能丢”的角度来评价这段历史。宋襄公作为遵守周礼的表率,确实有理由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