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知识 >> 鉴赏珍贵的宋版书

鉴赏珍贵的宋版书

在古籍版本中,人们尤其重视宋版书,为什么宋版书最好。整理古籍必须鉴别版本,这是最基本的工作。版本中应重视善本,历代善本包括:宋元时代的刻本,明清两代的精刻精抄本,以及各个时代具有学术价值的稿本、批校题跋本等。其中,最为世人艳羡,视作拱璧珠琳的则为宋版书。

早在明嘉靖时,钱塘学者高濂曾指出宋版书的优点:“宋代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故以宋刻为善。”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在他的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可见当时宋版书流传不多,藏书家已不是单纯地把它作为传播知识,交流文化的读物,而是作为珍贵的艺术品和罕见的历史文物来收藏了。

清钱谦益(牧斋)和曹溶(秋岳),都是重视版本的藏书家。曹溶为钱氏《绛云楼书目》撰《序》,明确地阐明他选择藏书的标准是:“所收必宋元版,不取近人所刻及抄本。虽苏子美、叶石林、三沈集等,以非旧刻,不入目录中。”清代中叶著名版本校勘学者黄丕烈(荛圃),因笃嗜收藏宋版书,乃以“佞宋主人”自号,他为获得了一部宋版《陶诗》,又名其书斋为《陶陶室》。

古人笃爱宋版书如此,今人亦不乏其例。那么,宋版书为什么如此珍贵呢?这是由于宋版书流传不多,极为罕见,加以宋代刻印的书籍内容近于古本,刊印精美,装潢考究。北宋时期,除首都汴梁(开封)外,尚有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眉山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后代的兵燹战乱、水火天灾,给宋版书带来了厄运,使北宋印本书籍能留存到今天的,除极少数的佛经外,其他书籍有如凤毛麟角,很难见到了。

另有鱼米茶桑棉盐之利,东西两浙又盛产纸张,对刻书事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当时全国各路均有刻书。而以两浙东西路的浙刻本最精,成都府路的蜀刻本稍次。福建刻本优劣参半,其中麻沙本最差。各地区刻书又有官刻、家刻、坊刻的区别。官刻刊印装潢精美,家刻校勘精审,坊刻内容广泛。

南宋刊刻的书籍,内容的编排形式有了改变。我国古代的经、史,其正文和注疏都分别写在或刻在两个书本上。南宋初期,盛行在同一书版上,用大字刻正文,用小字刻注疏。如浙东茶盐司刻《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氏传》,都把经文、注疏合刻在一版之上。建安(今福建建瓯)黄善夫刻《史记》,把《集解》、《索隐》、《正义》都刻在正文之下。这样给读者带来了很大方便。南宋刻书,数量之多,效率之高,都是空前的。如绍兴二年(),湖州(吴兴)王永从一家刊刻《思溪资福禅院大藏经》,全经五千四百八十卷,从开雕到完成,仅用一年时间,参加刻经的工人多达二百六十余人。其中有一位叫董明的刻字工人,他在湖州刻完《思溪藏经》,于次年去越州(绍兴)茶盐司刊刻《资治通鉴》;绍兴九年()又到临安府刻《汉官仪》,同年在临安还刻了《唐文粹》。绍兴二十八年(),又到明州(宁波)刊刻《昭明文选》。此外,还在湖州刻《北山小集》,在临安刻《后汉书》等。二十余年间,刻书不少,其经历充分反映当时刻书数量之多和效率之高。坊刻本即书铺所刻的书。南宋的书坊多集中在临安和建阳两地。它们除了刊印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之外,主要刊印佛经、俗文、杂书等民间读物。现今有铺名可考的,在临安和建阳两地,尚有四十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临安府陈宅书籍铺。书肆主人陈起,字宗之,自号陈道人。他擅长诗文,与当时江湖诗人相唱和,编著《江湖小集》刊行于世。,他的儿子陈解元,名思,也开设书铺,陈氏父子刊印的书籍,在卷尾都分别题有“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或“临安府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一行牌记。因为著名书坊,多设在棚北大街。所以,书坊本又称“书棚本”。陈氏书籍铺印书,纸墨工料多选上等,刊刻技术高超,是坊刻本中的精品,极为后世藏书家所宝重。宋版书为世人珍重若此,究竟它是什么样子,能否一见便能辨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看实物,加以细心研究。其主要特征是:印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俊俏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朴拙的颜体字;建本字形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青纯匀净。

装订形式采用“蝴蝶装”。其方法是将书叶面对面相对折齐,在书叶反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粘连,再用较厚的纸包裹作为书皮;从外表看,厚皮包背,与现代的精装书相似;翻阅时候,书叶两边展开,如蝴蝶双翅,故称“蝴蝶装”,简称“蝶装”。宋版书流传至今,能保持原来蝶装的,极为难得。现存宋版书多已改装为清代盛行的“线装”了。

除以上所述,宋版书尚有一种较突出的特征,即宋刻书多有讳字,尤其以官刻本避讳更多,是鉴定宋版书及其年代的重要依据。数百年来,借助宋版书保存了后代刻本所没有的资料,或用宋版书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在学术研究和历史的考证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丁瑜来源:善本古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