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这个名词非常具有特色,是春季和秋季的合称,但用来形容一个朝代的概念让人摸不着头脑。周朝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前半时期为何叫春秋时期?
一提起春秋,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修养的人很容易联想到四书五经的《春秋》,《春秋》是鲁国史官记录的鲁国的国史,后来经过孔子编撰而定名。
洛阳夜景从很多说法来看,春秋这个时代概念的来源大多都说是因为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于是这个时代便被定名为春秋。
这种说法让人产生一些疑问,似乎只有鲁国史官别出心裁采用春夏秋冬的记录方法,而且是因为鲁国的史书《春秋》让这个时代称为春秋,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春夏秋冬来描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史书中很常见
我们都知道记录历史和写文章一样,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而史书大多的写法都是记录某帝王在位时期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在两汉以前以春夏秋冬来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当然并不特殊,春秋战国之后的秦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中的纪就包含了十二个纪,也就是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
鲁国国力和地位,不足以让鲁国史书《春秋》来命名一个时代
鲁国在春秋时期,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一直不强,春秋五霸没有一个出自鲁国,反倒是同在现在山东区域的齐国是一个强国,还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并且鲁国也只是一个侯爵之国而已,地位并不算很突出,就算是鲁国在周王室掌管“礼乐”,但这些完全不足以让鲁国史书《春秋》中的“春秋”来命名一个时代,并作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前期时代的一个称呼。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人命名的,孔子《春秋》的地位却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确立的,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所以真实历史上以鲁国国史《春秋》作为春秋时代的命名,存在疑问。
春秋五霸墨子曾言百国春秋,并且在《墨子》一书中多次引用
墨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百家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攻占,很多被灭亡国家的国史都流失了,但墨子却说过见过百国春秋,并且在《墨子》一书中多次引用了包括《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和《齐春秋》等,说明在春秋时代,并不只有鲁国的国史《春秋》,而是很有可能各国的史书都叫《春秋》,甚至各国史书都是以“某年春,某年秋”这种叙事方式来记叙事件,所以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也能部分支持这种推论。
马王堆汉墓秦始皇焚书坑儒,史书尽毁,导致各国春秋流失
前面说到,各国互相攻伐导致史书流失,但也应该只是些很快被灭亡的小诸侯而已,那为何很多大国的史书《春秋》都流失了呢?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除了秦国史籍之外,其他国家的史籍都全部烧毁了。这个时候又有人问,那为什么儒家书籍包括《春秋》都流传下来了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宰相李斯始议焚书之时,魏国人陈余曾经告诉孔子的后代孔鲋将要焚书这件事,于是孔鲋就将其家所藏儒家学派书籍,藏于旧宅的墙壁中,而后隐居嵩山,教弟子百余人。孔鲋到死也没有将其藏书取出,他的“鲁壁藏书”成了历代藏家之经典轶事。
焚书坑儒春秋时代之所以为春秋,表面上因为各国史书《春秋》,根本原因是春秋多大事
那为何各个国家的史书都叫《春秋》呢?王力先生曾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了。而春秋轮转意味着年复一年,时光交替,这就是“历史”,所以那个时候史书都叫“春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让人更为信服,因为周朝的大事通常都是在春天和秋天进行,而大事主要就是指祭祀和战争。
祭祀通常各国每年都会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祀。周朝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中以大宗伯为长官,主管祭祀,在周时代,人们对五谷之长“稷”给与了隆重尊崇的地位,相关周的始祖后稷就是稷神的原型,也被周人尊为田祖,因为后稷对农业的贡献,周人吹着芦笛瞧着圡鼓祭祀后稷,祈求丰收,所以祭祀便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希望述求,这是国家的大事,所以举行仪式都十分隆重。
另外一个大事就是战争,战争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掠夺土地和资源。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秋天挑起战争,有利于主动方的粮草供应,因为一般主动挑起战争的都是更强的一方,这样占有土地,就能直接占有粮食,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鼓作气,直捣对方要害之地。而夏天酷热,冬天严寒,不利于战争的进行。
所以大事基本都发生在春秋,各国的国史都以某年春某年秋来叙事,于是都以《春秋》命名,这就是春秋时代的真正来历。
参考书籍:
《周礼.春官》
《史记》
《资治通鉴》
《百国《春秋》佚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