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那么问题来了:分别是哪五霸、哪七雄?他们为何形成?之后又如何演变?
我们先对整个周朝脉络进行简单的梳理:
周朝:前年—前年,享国近年,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
西周:前—前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实施分封诸侯制度(埋下诸侯纷争的种子)。历余年,由盛而衰。
东周:前年—前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阳,是为东周。历余年,这一时期,周王势微,一般以春秋、战国时期来划分。
春秋时期:前年-前年,历余年。
战国时期:前年-前年(秦始皇统一),历余年。
东周时期,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光芒的不是周王室,而是各诸侯,分别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都有谁?
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盟,建立“霸主”地位。
多年间,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余次。经过连年兼并,诸侯国从春秋初期的多个,到后面只剩较大的几个。
《史记》记载的五位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后世认为,称霸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从这个角度,真正的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五霸如何形成?
齐桓公
公元前年,齐桓公继位,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宋襄公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前年,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
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己莫属。
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
但是,宋襄公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晋文公
公元前年,晋文公即位,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前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继位,屡次打败前来攻击的秦国,坐稳霸主之位。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败于晋国,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吴越争霸
公元前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年,吴王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国力转弱为强。
前年越国灭吴,之后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如何演变为战国七雄?
回顾一下春秋五霸名单:齐、宋、晋、秦、楚。
而战国七雄为:齐、燕、韩、赵、魏、秦、楚。
我们发现,名单上:宋国不见了,燕国出现;晋国消失,多了韩、赵、魏三国。为何?
前面提到过,宋襄公并非名副其实的霸主,在他死后,宋国更是衰落为小国。而北方燕国,因远离中原,相对安宁,在燕昭王时期强大起来,进入七雄榜单。
另一方面,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年,韩、赵﹑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历史意义重大,被认为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年事件开始。
此外,齐国仍名列榜单,而江山易主,由姜姓改为田姓(大臣篡位)。
再往后,从公元前年攻打韩国,到前年灭齐国结束。9年多时间,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多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中国。
图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