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女教育问题,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们看学校教育(古人大多是私塾教育)古人入学一般是8-----15岁。历史记载不同时期教育读本不同,唐朝之前必读书籍例如《春秋》、《诗经》、《左传》、《史记》、《列国志》、《战国策》等,其中《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我们从宋代以后说起吧。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故事,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是传统的启蒙教材,由宋代王应麟所写,里面的常识,历史故事都含有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谓家喻户晓,是入学必读科目。除《三字经》外,还有《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四书五经》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学习的书籍也在递增。
2.家风家训教育(每一个优秀的人才背后,必有严格的家风)
古人教育子女主要从忠、孝、节、义四个方面。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这四个方面主要是家庭的教育与影响。首先是“孝”,百善孝为先,做人要孝敬长辈是第一个在入学之前就要学习的,尽孝是做人的根基;再有就是“忠”,如果国家有难,忠孝难两全时,以大义为重,要做到尽忠,就是舍小家,顾大家;第三是“节”,做人做事要讲信用,有规矩;第四是“义”,就是指做人要有义气,讲情义,如果别人有难,要出手帮助。
在此举几个实例。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岳飞“尽忠报国”的故事,就是其母在他脊背上刻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教育儿子“志当存高远”、“宁静致远”,他给儿子诸葛瞻起名思远,教育儿子要做到一个叫静,一个叫俭;寇准的母亲教育寇准“修身为万民”,寇准自幼丧父,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经常深夜纺纱,一边纺纱,一边督促寇准读书。后寇准母亲病逝,亲手画了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言“若寇准犯错再把画交给他”。后来寇准当了宰相,一次庆贺生日,请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官僚。刘妈就把这幅图交给了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寒窗课子图》,上面写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看到母亲的遗训,想起母亲曾经因自己不努力学习用秤砣砸坏了寇准的脚,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他再三拜读,痛哭失声,立即让撤去寿宴,从此洁身自爱,秉公无私,成为宋朝耿直公正的有名贤相之一;还有范仲淹教育儿子节俭戒奢家风;司马光把俭朴作为教育儿子的主要内容等事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有好家风好家训,就有好儿女人才,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教育子女的宝贵经验。
3。环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古人教育子女还有一个就是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例如孟子的母亲,创下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曾经搬家三次。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的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重视。
教育的特点就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汉书》曰:“黄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太公曰:“男子失教,长大顽愚。女子失教,长大粗疏。”养男之法,莫听诳言;育女之法,莫教离母。男年长大,莫习乐酒;女年长大,莫令游走。严父出孝子,严母出巧女。怜儿多与棒,憎儿多与食。怜儿无功,憎儿得力。桑条从小抑,长大抑不屈。人皆爱珠玉,我爱子孙贤。庄子曰:“事虽小,不作不成;子虽贤,不教不明。”这些都是古人教育子女的良言警句,供我们现代人教育子女做参考。
谁不想自己的儿女能够成才?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聪明?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将相诸侯皆成往事!想起苏轼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哎!可怜了天下多少父母心!
作者:笔名郭峰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