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丧葬习俗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毕竟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如果人死之后,不能好好安葬的话,对于子孙后代来说肯定会被视为不祥,对于过世的亲人来说,那也是极大的不尊重。
为了能够好好的安葬亲人,很多家庭在举办丧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来进行祭拜。在祭拜过程当中很多人发现,这些死去的人脸上竟然蒙了一块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吴越大战,夫差发明
对于办丧事时,要在死者的脸上盖一块布这件事情的起因,根据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传说,这些事情或许是跟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还有吴王夫差有很大的关系。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是春秋战国时期鼎鼎有名的两个诸侯,围绕在他们之间的故事也特别的多,两人所统治的国家也多次发生过战争。
围绕在两人之间的故事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卧薪尝胆之外,像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人去世之后要在脸上蒙白布的事情,究竟是如何跟两人扯上关系的呢?
这或许还真的要从卧薪尝胆的故事开始说起,《史记》所记: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是两个紧靠的诸侯国,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吴国是阖闾当诸侯的时候,曾带领广大军队前去进攻实力和经济都非常强大的越国,结果失败之后,阖闾在临死之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出差,以后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就这样夫差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在吴国国力上升之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双方交战一番,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成为了手下败将。夫差将勾践带回越国,自此卧薪尝胆的故事开始展开。
成为阶下之囚的勾践,开始每天品尝苦胆,激励自己要奋发图强,以求自己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这个时候的夫差开始骄傲自满起来,他觉得勾践对于吴国没有任何杀伤力。伍子胥大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出差必须要把勾践处死,这样才可以做到斩草除根,不至于对吴国有任何威胁。
为了能够彻底摆脱夫差对于自己的猜忌,还有能够让夫差彻底放下戒心。勾践让范蠡从各处物色到了西施、郑丹等一批绝色美女,在献给夫差之后,他渐渐的放松了信心,勾践也得以顺利回到了越国。
在勾践回国之前,伍子胥曾经向夫差强烈建议,他觉得这个时候把勾践放回去的话,无异于放虎归山,以后肯定会对吴国形成巨大威胁,因此伍子胥希望夫差能够把勾践处死。夫差听了伍子胥的话,特别不赞同。看到自己的要求不被赞同,伍子胥又强烈觐见了几次,结果竟然惹怒夫差,一命呜呼。
伍子胥临死之前让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了吴国的城门之上,他觉得这样做能够看着吴国是怎么被越国灭掉的。结果这段话被人传了出去,夫差十分生气,于是就命人将吴的身体扔进了江里喂鱼。在9年之后,越国踏破吴国土地,夫差汗颜。于是在江边挥剑自刎。
在临死之前,他觉得自己无颜去见伍子胥,于是就吩咐手底下的士兵,他死了之后,希望永不将他的脸盖住,就这样这个习俗就慢慢的流传了开来。
周朝出现,一直传承
对于人死之后要在脸上蒙布这件事情,除了传说跟夫差无颜见伍子胥所以在死后要在脸上盖上一块布之外,其实这个习俗在中国古代很多典籍当中就有明确记载,《周礼》对这个习俗其实也有一些详细的说明。
周朝在周公旦做主期间,将严格制定了周礼,终于要求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必须在死之后有一套完整的丧葬习俗。这道习俗当中最为要紧的就是人死了之后,必须要用绒絮或者是白布来盖住脸部。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若判断死者是不是真的已经断了气。
如果没有断气的话,脸上盖上白布就可以轻易的感受到死者是否还有呼吸。当然对于脸上盖白布的问题,从周朝一直传承到现在,延续了大约几千年的时光,我们中国人对于这一套习俗,已经传承的非常熟悉。
科学研究,给出答案
脸上盖白布这个问题,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大背景之下,很多科学家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经过彻底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人们之所以在脸上盖上一块白布,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为了防止人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一旦发生重大疾病的话,在短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假死的状态,这种状态有的时候会持续几十个小时,所以人在去世之后,如果在几天之后还会出现呼吸的话,这就是假死的状态。
为了防止有人是假死,所以现在在死者的脸上盖上一块白布,就能够发现人是不是还有呼吸,这样就可以避免将活着的人已经下葬的事情。当
当然在死者的脸上蒙上一块白布,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前来祭奠的人能够减少悲伤的状态,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让那些胆小的人减少害怕。毕竟死去的人身体僵硬的躺在那里,如果被人看到的话,晚上也许会做特别多的噩梦,在脸上盖上一块白布,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些小麻烦。
人死不能复生,死者为大,去世之后举行一场葬礼,将死者好好的安葬,这是每一个亲人去世的时候,很多家庭都要做到的。对于脸上盖白布这个事情,我们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惊讶,不管是出于防止死者是假死,还是为了防止让活着的人看到悲伤。
结语
总之很大程度上是好的,我们很多人见到之后也不必惊讶,毕竟这一项传统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时间,如果真的会有很大问题的话,早早的就被人废弃了,何至于要留到现在,让更多的人来表达自己的好奇呢?
参考文献:《史记》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