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一个经学流派,它是用秦汉通行的隶书所书写的,所以称为今文经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的第八年,也就是秦始皇34年,前年。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禁书。并且规定,此后凡有发现私自收藏儒家经典的要统统治罪,所以,秦代儒家经典得不到学者研究与传授。到了西汉初年,没有人传授儒家经典,也没有儒家经典流传。之后到了汉文帝时期,一些尚存的儒家学者依靠记忆,口头传授。弟子们因为没有现存的书籍,只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他们所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记录下来。就这样他们所记载的经典就是被称为“今文经”。
汉代的经文今学,《诗》有齐、鲁、韩三家。鲁诗始于申公,齐诗始于辕固生,韩诗始于韩婴。因鲁诗与韩诗在汉文帝时立为博士。《诗》有欧阳氏、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这三家同出于伏生。欧阳氏在汉武帝时就立为博士了。大小夏侯在汉宣帝时立为博士。《礼》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三家,他们同出于高唐生。在汉武帝时设立《礼》经博士,到了汉宣帝时又分立大戴、小戴为博士。当时的说法,实际上庆普也立为博士。《易》则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同出于田何。到了汉武帝时又立易经博士,汉宣帝时分立施、孟、梁丘为博士。汉元帝时又立京氏为博士,一说京氏没有立为博士。《春秋》则有《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有严氏(彭祖)、颜氏(安乐)二家,他们二家同出于胡毋生和董仲舒。汉武帝时立《春秋公羊》博士,汉宣帝时则分立严氏、颜氏为博士。《榖梁传》出于瑕丘江公,汉宣帝时立为博士。有一个说法就是,并没有设立。
所谓古文今学,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儒家经典。秦始皇在焚书时,人们将这些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先秦的古书埋藏起来,等到了西汉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汉武帝时,下令献书。汉成帝时,设立了专门负责献书的官员,并着手对这些各地献来的古书进行整理。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典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比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毛诗》和《春秋左氏传》等则为今文经所不载。这些新发现的经典被称为“古文经”。
汉代的古文经学,《易》有《废氏易》;《书》有《古文尚书》;《诗》有《毛诗》;《礼》有《逸礼》和《周官》;《春秋》则有《左氏传》。古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对训诂有详细地研究,局限于探索经文的本义,在理论上并没有重大发挥。但在人辩解释先秦文字的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训诂方法,并产生了《尔雅》、《说文解字》这些著名的文字学著作。
汉哀帝建平时,刘歆提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于学官的建议,以与今文博士相抗衡。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指出今文经传残缺,古文经传可靠,正好补充经文的残缺。但是,由于执政大臣们的反对,刘歆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到了东汉光武帝初年,古文经博士又被取消,重新设立今文经博士。一共有十四人担任博士。但是,由于古文经学在内容上胜过今文经学,再加上汉章帝于建初元年也就是(公元76年)命令贾逵自选《公羊》严、颜的高才生二十人教授《左氏春秋》。从此古文经学的传播日益广泛。整个东汉时代,作为官方学术的始终是今文经学,这一派得到朝廷的有力支持,从京师洛阳的太学到州郡县所设立的地方官学讲述的都是今文经学。但是今文经学发展了到东汉时,它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缺点。
比如第一今文经学充满着神秘的迷信色彩。第二,将孔子视作为教主,并以神秘主义的传说附会三皇五帝乃至三王的故事。第三,今文经学家解释儒家经典不仅仅穿凿附会,而且完全流于繁琐的经验,不着边际,完全是在一些章句上做文章。古文经学家,所向往的仅仅只是仁政、德治他们所倾慕的社会是先秦儒家理想中的向往之道,他们并按照西周礼乐文化的规定来改造社会,因此。古文经学在汉代得不到朝廷的承认。
虽然古文与经文两者之间争论得比较厉害。但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于整个汉朝的政治都有实际的影响力量。两者在作为古代儒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上有不同意义,如古文经学派对于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训诂工作有重要贡献,而今文经学则侧重地发挥了儒学与政治活动结合的义理诠释工作。今文经学在发展过程中,以董仲舒最为创造力和影响力,他重视《春秋》中微言大义的引申于时政之上,于是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这一理论,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参考资料:《史记》、百度百科、史记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