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蝴蝶效应这个名词很熟悉了,一只蝴蝶翅膀煽动一下,可能会引发一场龙卷风。这种事情在历史上非常常见,一场大的变动往往由小事件引发,不过这也需要足够的环境和时间来酝酿。吴、楚争霸中的一场战役就是这样,称之为卑梁之衅,这场战役的导火索,是因为吴国和楚国在边境的两家争夺桑树而引发的。
卑梁之衅的来龙去脉
卑梁之衅的起因其实非常的细碎,看上去似乎并不具备引发一场战争的能力,但它偏偏做到了。最早是因为楚国边境城邑钟离(以下简称为楚钟离女)与吴国边境城邑卑梁(以下简称为吴卑梁女)的两个女子之间的矛盾。两个边邑都有养蚕的产业,养蚕需要桑叶喂食,而钟离与卑梁的距离的很近的。于是楚钟离女与吴卑梁女因为两地中间桑树的归属发生的争端。
先是两个女子之间的冲突;然而上升为两个女子家族的冲突,楚钟离女的家族攻灭了吴卑梁女的家族;这种越境挑衅的行为引起卑梁人的怒火,卑梁大夫率领邑兵进攻钟离。这件事于是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楚平王亲自率领水军攻灭卑梁,然后吴王僚派遣公子光率军进攻楚国,攻陷楚国的钟离和居巢两地。楚国对吴国十分畏惧,继续修筑国都郢都的城防。到这里卑梁之衅而引发的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我们看卑梁之衅的来龙去脉,最早的发端是吴、楚边境两女子争夺桑树而产生纠纷;随后从个人升级到家族;从家族升级到城邑;再升级到两个国家的战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演变得非常迅速和激烈。
平心而论,小编个人认为卑梁之衅的过程还是带有一些小说气,吴国和楚国的战争的诱因似乎有些过于随意。这是从主观上的看法;其次从客观上,无论是《春秋》原文,还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中都没有类似的记载。
《春秋》中有对卑梁之衅的记载,但是非常简短:冬,吴灭巢;《春秋左氏传》中对卑梁之衅倒是有一些扩充的内容,主要是楚平王亲征以及楚国大臣沈尹戍对这个行为的不满,以及吴国能够取胜的原因:楚国撤退之后,吴国军队趁楚国边境守备不严,取得居巢和钟离。
《春秋》和《春秋三传》的成书时间早于《史记》,《春秋三传》均未言及卑梁之衅,而《史记》当中对卑梁之衅的记载非常详细,《史记》的内容当出自《吕氏春秋》,而《吕氏春秋》并非很严谨的正史,对卑梁之衅的论述也有很多错误的内容。这也是小编认为可疑的地方。不过毕竟没有与之冲突相悖的史料。所以我们还是姑且相信卑梁之衅的内容。
卑梁之衅的大背景——吴楚争霸
吴国和楚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相对而言吴国的力量更弱一些。不过这个情况在吴王寿梦时期发生了变化,契机则是晋楚争霸与巫臣叛楚。晋国和楚国是春秋时期两个强大的诸侯国,双方南北对峙,为争夺霸主地位进行了多次战争。晋国为了树立盟友牵制楚国,找到了楚国东边的邻居吴国。具体的做法是派楚国叛臣巫臣到吴国教授中原地区的兵车、战阵,提升吴国的军事实力。当时吴国的国君就是寿梦,吴国的崛起和吴、楚之间的战争也是始于这个时期。
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国和楚国开始爆发战争;随后吴王诸樊(寿梦长子)、吴王馀祭(寿梦二子)、吴王馀眛(寿梦三子)时期,吴国和楚国频繁地交战,双方互有胜败。吴王僚(馀眛之子)时期,吴王僚命令公子光(诸樊之子)多次进攻楚国,在居巢接走楚故太子建的母亲。这就又涉及到楚国内部的斗争,楚国太子少傅费无忌与太子建不合,向楚平王献谗言迫害太子建。这也是吴国能够接走太子建生母的原因。
从这里可以看出,吴国和楚国之间矛盾重重,进入到吴楚争霸的白热化阶段。尤其是吴王僚时期发生的鸡父之战,是吴国与楚国争夺淮水流域控制的重要战役。吴国对楚国的战争逐渐取得上风。而卑梁之衅就发生在鸡父之战的次年。也就是说,两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吴国对楚国的优势才是卑梁之衅演化为两国战争的关键原因,至于二女争夺桑树这种生活中的小事件,只是点燃火药桶的一个火星罢了。
卑梁之衅的余波
卑梁之衅的结果是吴国胜利,取得楚国边境上钟离和居巢两个城邑,加上鸡父之战中取得的州来,吴国与楚国在淮南地区的争夺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上风。如果淮水被吴国掌控,吴国就可以专心向西直插楚国的政治中心。在钟离、居巢丢失之后,沈尹戍就断定吴国会攻入郢都。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相当明确的,在吴王阖闾九年(即公元前年),吴、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柏举之战,吴国军队击溃楚国二十万大军,连战连胜攻入郢都。沈尹戍因为救援郢都而战死。但是从卑梁之衅到柏举之战还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阖闾听从伍子胥和孙武的建议,采取长期疲楚的策略,才创造了伐楚的成熟的时机。
另外卑梁之衅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吴国内部的政变。从上述吴王在宗室中的角色可以看出来,诸樊、馀祭、馀眛三兄弟相继为王,目的在于传位给不愿意成为吴王的弟弟季札。等到馀眛去世,季札还是不愿意即位,所以馀眛的儿子吴王僚即位,这就导致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满。
伍子胥是楚国叛臣,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太傅,因为坚持支持太子建,引起费无忌和楚平王的不满,从而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辗转逃到吴国,在卑梁之衅后力劝吴王僚派遣公子光继续伐楚,这大概是基于吴国接连胜利的基础上。而公子光并不愿意领兵在外,他真正的目的是留在吴王僚身边刺杀吴王僚,所以驳斥了伍子胥的建议。
伍子胥希望借助吴国的力量对楚国复仇,无论是吴王僚还是公子光都可以,于是他转而投向公子光,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让公子光顺利即位,就是吴王阖闾。伍子胥支持和利用公子光,固然不算卑梁之衅的直接影响,但是他对伐楚的渴望与对公子光的信任,多多少少也与卑梁之衅有一些关系了。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