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有疑问: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后就开始强盛,对外的战争几乎就没有输过,那为什么还要经过六世的艰苦奋斗,要在年的秦始皇才最终完成统一六国的千古大业呢?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只凭史书记载,似乎很难理解这一奇怪的现象。但是,史书还是从不同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使我们可以一探究竟、管中窥豹。
首先,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都来自于秦国的《秦纪》。
其余六国的史书都被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给烧光了。所以,先秦时期能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很少,司马迁当年编纂《史记》时,能找到的可用历史资料就很少,有很多是他跑到各个地方搜集当地流传的故事和口口相传的老人回忆完成的,他老人家就为此大发感慨过。
所以,秦国强盛、所向披靡是《秦纪》留下来的经过“美颜”、“整容”、“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记载而已。六国如果真是如此愚昧、软弱、不堪一击,哪能花费这么长时间、这么大的代价,最后把六国给熬垮了才一鼓作气一统江山的?
当年号称“三到五个月解决共产党军队”的国民党强大不?还不是“三年解放战争”就被打垮、消灭,最后跑到台湾岛去了?
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记录的。再怎么用心遮盖、掩饰。总还是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的。
比如公元前年,孟尝君田文回齐为相,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由匡章统帅联军,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国的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之后赵、宋两国也参加,最后终于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魏、韩一些侵地后,三国联军才退去。
看见没有,这里隐藏了一件让秦国不得不记但又欲言又止、匆匆略过的大事,也就此埋没了一代战国名将匡章。
此时的秦国,外部环境并不妙。毕竟,函谷关被人给攻破了,还割地求和。
这不是一场败仗是什么?
像这样一笔带过或者根本就不提的历史有多少谁知道?
我们只知道,从秦孝公、商鞅开始,到秦惠文王时的张仪、司马错,再到秦武王时期的樗里子、甘茂,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等等,为什么这么多明君、贤相、猛将,居然连一个国家都没有消灭过?只能是一点一点地蚕食、推进、扩张,直到秦始皇时期,六国都耗得灯干油尽、没有多大抵抗力时,还费了半天劲才完成统一六国大业的。
不过,历史上这样的“春秋笔法”也不是秦国所独有。
就说近代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军队每一次打了败仗、被迫撤退或逃跑时,在日本国内的报纸上宣传的都是我们的军队在“转进”,可从地图上看是后撤,从轮船运回来的是骨灰盒。
“转进”的幅度越大,后撤的距离就越远,运回的骨灰盒也就越多。
久而久之,日本的老百姓也就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所以,秦国的史书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转进”。总之,我们就是看不到他们失败的记录,自然而然地就以为他们无所不能,所以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还要花费一百四十年的时间,自然就颇费一番脑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