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的源起,我们一般都知道是“三皇五帝”,追根溯源,我们常常会提到“华胥氏”这个名字,传说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母亲。
王符(东汉)在《潜夫论·五德志》记载:
“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说华胥踩了大人的脚印,感应而生了伏羲。
胥xū,本意是蟹酱,即螃蟹加盐发酵后的盐卤食品。
“蟹胥”,是历史资料中记载古人最早的食物名品之一。
为何这位伟大的母亲要用蟹酱命名呢?
这还得从人类的起源和当时的生存环境说起。
直到现在,我们还会说“大海啊故乡”。
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根据《山海经》、《圣经》等典籍的记载,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是个恒久的话题,上古先民渔猎为生,从山川湖海获取食物等生存资源,而且“民以食为天”,在物资匮乏的上古,吃饭成为头等大事,所以才会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夙沙氏”烧海煮盐等改善民生饮食质量的传说。
胥,蟹醢也。——《说文》
华胥氏的“胥”,本意为用盐腌制的蟹酱。
《周礼·庖人》记载:青州之蟹胥。
“胥”的原产地在九州之一的青州,今山东半岛地区。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释名》
《周礼》记载,周代祭祀有用蟹酱的习俗。(共祭祀之好胥)
可见,蟹酱“胥”在古代十分珍贵,以至于我们尊称人文始祖伏羲的妈妈为“华胥氏”。
做“蟹胥”酱需要海盐。
历史上,居住于青州(今山东半岛地区)的齐人夙沙氏(又名宿沙)发明了“烧海煮盐”的方法。
《尚书·禹贡》记载了古九州之一的山东青州,海盐资源异常丰富。(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絺)
《说文解字》“古者,宿沙初作煑海盐。凡盐之属皆从盐。”
《世本》明确记载:夙沙氏,齐人也。
夙沙氏在制作海盐的过程中,会不会就地取材,用莱州湾(渤海)的梭子蟹发明出“胥酱”的制作工艺呢?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典籍均记载了夙沙氏(宿沙氏)归附于神农(炎帝)部落的历史。
所以夙沙氏又称为“盐神”、“盐帝”、“盐宗”。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吕氏春秋》
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淮南子》
《易经》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与伏羲一脉相承,夙沙氏归神农也算认祖归宗。
“胥”字发音xū与炎帝·夙沙氏“夙沙”sùshā发音相似,也与英文salt(盐)发音[slt]相似。
所以华胥氏很可能在山东沿海生活过,或者与山东沿海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作为华胥氏的儿子——伏羲氏,《易》称“庖牺氏”就容易理解了。
庖厨,做饭的厨房,伏羲氏不仅是《易》八卦的首作者,也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餐饮美食文化的始祖。
盐的发现和海盐日晒法的发明,是人类饮食文化的革命性事件!
现代科学表明,海产品拥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蛋白质,而盐是激发肾动力,提升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所以中国古代至少从商周时期就实施盐业官办专卖的政策,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之一。
年发掘于山东渤海莱州湾(昌邑)的商周古盐城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年),管仲任齐相,制定中国首部盐业法典《正盐荚》,大力发展海盐业,齐国也因濒临渤海,享鱼盐之利,富国强民,以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因而崛起。
由此可见,盐和胥是多么重要的战略性食品。
史书记载夙沙氏的势力范围在山东北部沿海及青岛等地,但无论如何,华胥氏与炎帝夙沙氏大概率是山东半岛人,或者是东夷部落首领,而东夷的势力范围就更大,从山东延展到河北、辽宁、江苏、安徽等地。
原始东夷文明区(青绿色部分)
《易》、《汉纪》等典籍均记载伏羲为东方人,对应东方青龙星座,所以伏羲風姓,龙名,震卦,木德,对应东方青帝,东夷部落始祖。
(《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汉纪·高祖皇帝纪一》)
关于华胥与伏羲的传说众多,但回归典籍记载,华胥、伏羲几乎可以确定为山东人无疑。
(作者:一堂国学·麒名中国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