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重修族谱》()、《兴邑僚溪清河廖氏首届联修族谱》()、《兴国三僚清河廖氏族谱》(房谱,)等谱籍的记载,曾氏的开基始祖是曾文迪,于唐代末年迁居三僚。曾氏迁入三僚之后,直至元朝末年,一直“人丁不旺”。
而廖氏三房派中,最早的一支据说是唐代末年从宁都蔡江乡胡坊村迁来的;最晚的一支,亦是现今从事风水行业人数最多的一支,则是北宋中期从宁都黄陂镇中坝迁来的。
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是形势派风水传人廖璃的第3代侄孙邦公(一说为邦公之子禄舍)。与曾氏一样,廖氏从唐末第一支迁入直至宋元时期,人丁也一直不旺,出现了几代单传的情况。经过唐末至宋元约四百年的缓慢发展,至明代,三僚曾、廖两姓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此时的男丁数已经由宋元时期的个位数增长上升到几十甚至几百了。如曾氏,其19—26世约当于明朝前期至后期,19世丁口已有30人,至26世增至人,增长了近13倍。
其宗族经济和社会地位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并具备了建宗祠和修族谱的条件。于是,明嘉靖十五年(),曾氏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开始了修建宗祠敦叙堂的举动。负责这次修祠的“首事”共12人,均为23、24世,且多系村中权贵,其中有为嘉靖帝相度皇陵被敕授钦天监博士的23世曾邦曼的儿子曾德呖,有嘉靖甲子敕授钦天监博士的24世曾鹤宾的长兄曾鹤臬等等。
祠成,“内有寝室,井然幽邃,中而堂构焕然高明,外而廊庑门阶肃然整饬;上列迪公然公暨我五道神主,昭穆秩然。”可见其规模之大。
与修建宗祠的同时,嘉靖年间,曾氏还兴建了承志堂和东凤堂两个房祠。随后,明万历年间,三僚曾氏以曾文迪为开基祖,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三僚曾氏族谱的修撰。
三僚廖氏最早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此时廖姓在风水行业中的地位亦已较高,继廖均卿后又有廖文政、廖胜概等风水师为皇室服务,并都授予了钦天监博士。廖氏在明万历年间开始修谱,但是,如前文所述,廖氏三大房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点迁来的,相对曾氏来说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宗族集团,所以在修谱问题上难于达成一致,历史上始终未能修成过一部统一的族谱。
据族谱统计,明清两朝,曾、廖两姓先后在村内兴建了大小祠堂42座,其中曾姓24座,廖姓18座;并多次重修族谱。说明其宗族的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曾、廖宗族的发展,是与其风水术的传承和影响密切相关的。
三僚曾、廖两姓行风水术之人都自称为杨筠松的传人,曾姓由曾文迪首传,廖姓则由廖璃父子首传。两姓各自修建的杨公祠里,除供奉杨公金身外,还各自供奉本姓先师曾文迪和廖璃。但考察有关史志和谱牒资料,曾姓始迁祖曾文迪是杨筠松的嫡传弟子,这是没有异议的;然廖璃既不是杨筠松的弟子,也不是廖姓的开基祖,历史真实与传说不是一回事。
地方志中最早提到廖璃(又写作廖禹)的是明嘉靖《赣州府志》,其文曰:五代仆都监:仆,阴阳家,流逸其名,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唐僖宗时黄巢之变,与杨避地卜居县西怀德乡,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廖通春秋三传,故名。廖传其子禹,禹为饶州许户部中祖迁宅卜云:“后五十年子孙"守吾州。”及中,来赣思之,遣其外甥谢来锡致祭。勒石尚存。禹传其婿谢世南,亦以术鸣。
明朝天启年间修的《赣州府志》中,则有了关于廖璃的单独记载:廖璃,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建炎中以茂异荐,不第。后精研其父三传堪舆之术。得金精山善地,自称金精山人,所著有《怀玉经》。
以上两则资料明白地告诉我们:廖璃并不是杨筠松的嫡传弟子,其堪舆术传自其父廖三传,而廖三传又是从仆都监学习堪舆术的。从生活年代上看,廖璃与杨筠松、曾文迪也不是同时代的人,不可能构成师徒关系。可是,到了清初康熙年间修的兴国地方志,关于廖璃的记载却变了样。
康熙《兴国县志》卷九《人物志·方伎》云:宋廖禹,原宁都人。父三传得地理之术于杨筠松以授禹,禹尤精其术,号廖金精,以宁都有金精山也。所著有《怀玉经》,堪舆家至今宗之。后子孙亦徙居兴国衣锦乡,与曾文迪之后同其繁盛。康熙《潋水志林》卷九“方伎”亦云:廖璃,字伯禹,生于宁都。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建炎中,以茂异荐,不第。父三传得地理之术于杨筠松。璃尤精其术,号廖金精,以宁都有金精山也。所著有《怀玉经》,堪舆家至今宗之。后子孙亦徙居三寮,与曾文迪之后同其繁盛。盖蔡钟有日:文迪,原宁都会同里人。子孙徙居兴国之三察。历宋、元至今,与廖金精后裔俱世传其家学。白衣承诏,代不乏人。虔人言青鸟家言者,必称三寮曾、廖。故不得而外之也。
以上两志均把廖璃堪舆术的一传祖由仆都监换成了杨筠松,即廖璃之父三传得地理术于杨筠松,三传又把其术传于子廖璃,这样便构成了廖璃与杨筠松的再传师承关系。而且,后来廖璃子孙亦徙居三寮,与曾文迪之后同其繁盛;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于是,关于廖璃是三僚廖氏风水术祖师的“历史”便这样被“建构”出来了!然而,这样的建构是难于自圆其说的。
即便上引《兴国县志》和《潋水志林》,也没有说廖璃到过三僚或迁居三僚;三僚廖氏在修谱时,亦处于尴尬的局面,不好把廖璃硬塞进族谱中去。于是,在自认为是廖璃后代的廖氏三房谱里,根本上找不到“廖璃”的名讳。其世系载:(八十六世)三传,公妣曾氏,殁葬鸭子湖奔江龙形右,郑启作好古轩记。生子一,通。(八十七世)通公,唐卜都监迁葬福建宁得热水狮形,与古氏共此地,古葬王字穴,廖葬响铃穴,立石墓志。妣陈氏,生子三,克敬居中坝,克纯居士通,克谦。(八十八世)克谦,由中坝迁居胡坊营里,葬芳草塘,与黎妣同茔,巽山乾向,妣李氏葬牛子岭,继妣口氏葬芳草塘虎形。生子五,十八郎,生子二,进资居乐安望仙,平郎居广南另谱;十九郎,名邦,居兴国三僚;廿郎居双溪另谱;廿一郎,居下淮另谱;廿二郎仍居胡坊营里另谱。(八十九世)邦公,十九郎由宁都怀德乡胡坊营里迁此地,公妣生殁葬年远未稽。生子一,益。
世系中的八十六世三传,按“建构”的说法应该是廖璃的父亲,可是三传只生一子名通。遍考有关方志关于廖璃的记载,仅言“廖璃,子伯禹”,未见有说廖璃又名通,或廖通又名璃的。族谱中没有出现“廖璃”的名字,只能说明廖璃与三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有关他与三僚的传说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那么,三僚廖氏为什么要把廖璃认作自己的祖先且与曾文迪并列呢?恐怕主要是与曾氏宗族争夺风水术的正统地位使然。因为廖璃早在宋初就成了风水名流,是廖氏中最早成名者,也是宋时江西形势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打他这面旗帜,有利于扩大廖氏风水的影响,保持廖氏风水正宗的声誉,从而取得与曾氏平齐平坐的地位。
廖璃可能与三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三僚廖氏风水术的传承却由来已久,如前引资料中的廖三传,早在廖璃之前就精通风水了。由此亦可以想见,早在迁居三僚之前,廖氏就有风水传承了。如长房、二房的始迁祖明公,其子禄舍,族谱上记载他为地理名师,禄舍所精通的风水术很有可能就是从宁都带过来的。而主操风水业的三房这一支,自宁都黄陂中坝迁居三僚后,便世世代代奉杨筠松、廖踽为祖师,“世其业,天下宗之。其贤才者,虽饩于庠序,或贡礼部,皆不乐仕进,而以地理名其家”,趁将廖氏风水术弘扬于天下。
据传说,宋朝以来,廖氏有上百人曾在潮汕相地,留下了“七廖下潮汕”(的故事,至今三僚仍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而“七廖”中的廖月山、廖子安和廖国玉都是宋元时期廖姓风水师的代表人物。
三僚曾氏风水术,由曾文迪直接传承于杨筠松。不过,方志记载曾文迪一生多游历在外,最后还客死于江西万载县,他为三僚风水术传承作过多大实际贡献不得而知。曾文迪之后至明朝时曾从政之前,族谱只记载了第4世作铢和第9世泰懂风水术:作铢,行信一郎,字启赞。公通儒术,不乐仕进,晚年好堪舆,阐明秘旨,克赞家传,厥绪不坠,实公之佑启也。第9世“泰,行成一,字一心。公性敏捷,胸罗百氏,念文迪、作铢二公所藏秘书意旨元微,因悉疏解留示后裔”。
看来,作铢和泰都是对祖辈留下来的风水秘籍进行过疏解、注释,以留传给后人,对三僚曾氏风水的传承作出过重要贡献。除族谱所载曾氏以上风水师外,民间还流传泰的儿子焯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风水大师。他常为人看风水,并与其妻钟氏合谋,将岳父家位于古龙岗忠村山上一块观音望海的风水宝地弄到手,从此打破了曾氏一直单传的局面,使曾氏人丁开始兴旺起来。但族谱却没有记载焯懂风水,仅载为:烊,行六五郎,字端志,别名巽山。公享年七十有五,殁葬钟田罗滩人形坤山艮向。
此外,三僚曾氏杨公祠石碑上还刻有曾沂、曾炜、曾焕钦、曾月堂、曾衡、曾惠等几位明师的名讳。(三僚人认为,“国师”是受过朝廷封赏的风水术士,而所谓“明师”,则是虽未受朝廷封赏,但在民间享有很高声誉的风水术士)其中,曾沂是曾巽山的儿子,曾炜是曾巽山的孙子,曾衡是曾炜的孙子,曾惠是曾衡的儿子。
这样,自泰公以下,其子孙都一直传承着风水术。再到曾惠的两个儿子默公和然公,曾氏开始分出两大房,进入了一个人丁迅速增加、人才辈出的发展时期。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三僚曾、廖两姓风水术一直在世代传承,但除曾文迪以外,其风水师的影响还仅仅限于地方名师而已,并不能代表江西形势派风水术。
这一时期江西形势派风水术的代表人物是廖璃、谢世南、赖文俊、刘谦、谭文谟、谭仲简、卜则巍等人,赣南地方志对他们有着广泛的记载。他们不仅在民间进行风水活动,而且还“游公卿间”,或本身就在朝廷做官。如刘谦就官至“宋吏部郎中”。
他们多为于都、宁都、赣县人,其中除廖璃被认为三僚廖氏同宗外,其余都和三僚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明以前的宋元时期,三僚风水还处于一个内部传承和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全国的影响。
三僚风水走向兴盛是从明初廖均卿和曾从政为皇室看风水开始的。关于廖均卿,(明)天启《赣州府志》作了这样的记载:廖均卿,璃之裔。成祖卜寿陵,久不得吉壤。永乐七年,仁孝皇后未葬。礼部尚书赵翊引均卿至昌平县,得县东黄土山最吉。车驾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命武义伯王通等董其役,授均卿官。
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记载基本相同,但明确说授廖均卿官为“钦天监灵台博士”。而对于明成祖卜陵,《明实录》也有记载:永乐七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时仁孝皇后未葬,上命礼部尚书赵翊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临视,遂封其为天寿山。是日遣武安侯郑享祭告兴工,命武仪伯王通董役事,均卿等成受官赏。
廖均卿所卜建的皇陵即为长陵。长陵建好后,廖均卿并未返回三僚,而是被明成祖留在了京城,直至老死。关于曾从政,清康熙《兴国县志》、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以及《明太宗实录》均亦作了记载,其中《兴国县志》的记载较详,其文云:曾从政,文迪之后,与均卿同时相度皇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学士解缙为之赞。
曾氏族谱亦有记载:曾从政,行求一,号少潭公。于永乐四年,奉成祖文皇帝诏,取相造皇太后寿陵,并相视京都形势。八年功成,敕授钦天监灵台郎,给假还乡。后复入京,至四十年殁于官舍,钦差力士黄榜送枢归,葬阳坳。
相传,曾从政不仅与廖均卿一起相度皇陵,还参与了明长城的修建。正是廖均卿、曾从政应用自己所擅长的风水术为皇室效命,得到皇帝的赏识与恩宠,才使得三僚曾、廖两个宗族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三僚的风水术亦开始闻名全国上下。从此,“虔人言青乌家言者,必称三僚曾、廖”。
于是,三僚风水术逐渐成了江西形势派风水的正宗代表。曾从政、廖均卿之后,三僚风水“国师”辈出,他们广泛活动于赣、闽、粤,乃至于皇室。嘉靖十五年,“行取江西曾、杨、廖氏子孙精通地理者卜山陵吉地。”于是廖文政、曾邦曼、曾鹤宾奉诏入京,为朝廷相看献陵,并奉旨治理黄河,兼通漕运,从而受到嘉靖黄帝的一再封赏,均授钦天监博士,其中曾邦曼进阶七品,廖文政还被朝廷亲选为“风水状元”。
进入清朝,三僚风水亦颇受朝廷青睐。顺治十六年,三僚曾永章、曾国瑞受诏晋京,相度黄陵,并受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未任而卒。由于三僚曾、廖两姓的风水术一再为朝廷所看重,恩宠和封赏有加,所以,明清时期是三僚风水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江西形势派风水压倒福建理气派风水从而占主导地位并促使两派最终走向合流的时期。
风水的兴盛,又促使曾、廖两姓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人才随之大批涌现。据统计,明代以前,该两姓不仅人丁稀少,且族中读书之人,寥寥无几。而明代永乐、嘉靖之后,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两姓呈现出一派丁多财(才)旺的局面。仅明清两代,两姓取得贡生、增生、廪生资格的便达到名,经科考入仕的有11名。在曾姓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中,注明专修《易经》的就有16名。
与此同时,村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风水大师也蜂拥而出,其中仅见于(清)同治《兴国县志》记载的就达到21个,而见于两姓族谱记载的更有六、七十人之多。
在这些大师中,有廖均卿、曾文政、廖绍定、廖绍宠、廖胜概、廖邦明等一批人,他们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大作为,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不少创新,整理出诸如《阳宅简要》、《地理指迷》、《向水指南》、《地理心得》等一批有价值的风水著作,使得三僚在风水业界的祖源地位和正统地位愈显其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