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这本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年)到鲁哀公(前年)所发生的事情,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作为“五经”之一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这部《春秋》的作者是谁呢,目前来说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孔子写的春秋,孔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将古代沿袭到今天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并且参考各国的史书,最终写成了此书,孟子是支持这种看法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孔子只是整理出了《春秋》,孔子根据鲁国还有其他诸侯国的历史文献进行记录整理编成了此书,司马迁赞同这种观点。
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与孔子没有关系。因为在《论语》中并没有提到过春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春秋》中有许多不同地方的笔调和风格,似乎为众人所作,很有可能是鲁国不同时期的史官所作。
虽然不知道《春秋》的作者是谁,但是与孔子相联系显然是有重大意义的。
开启了早期史学批评的范畴“事”“文”“义”。史事就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史文就是历史事件表达出的方式、技巧,史义是透过史事和史文表现出褒贬和意义。三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形成了我国史学批评的基本范畴。春秋笔法的源头。以孔子的思想、主张诠释经典,提出价值标准,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规范批判。《春秋》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对以后中国历史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笔法表达作者政治思想和理想追求,对于社会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有歪曲事实的表现。
《春秋》言简意深,意思很难领会,出现了为其注解的书。即《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三部书。《左传》以《春秋》为纲,兼取各国史事编纂成书,比《春秋》更加的丰富。《公羊传》采取经传合并,逐句的解释《春秋》经文的大义,成为以后史论和政论的依据。《榖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强调封建礼法教化,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统治集团内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