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作者真的是左丘明吗还有几种说法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作者成谜,相传是左丘明所作,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确切的实据。

其实,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得不到确认,就连其本身的性质都是争论不休的。

《左传》作者的三种说法,都有道理

通常意义上,《左传》的作者就被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这种说法流传程度是最广的,也是很多人认知当中的事情。毕竟《左传》与“左丘明”之间,光是名字都很接近,所以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而《左传》和鲁国史书《春秋》有关,这是毫无疑义的。书中对于鲁国的称呼都是“我”,对于鲁国国君的称呼为“公”,足以说明其立场,而很多事情的解释也是站在鲁国立场上,更是能证明写作《左传》的人是出自鲁国。

而孔子曾经作过《春秋》,恰恰左丘明和孔子是认识的。

孔颖达曾经引过这样一句话:

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点明了《左传》就是左丘明所作,为了和孔子作《春秋》进行配合,俩人像商量好的一样。

而《左传》当中称呼孔子也经常是用“仲尼”,这是平辈之间为表尊敬而用的称呼,《论语》中晚辈都是称呼为“夫子”。

那么,考虑到左丘明和孔子的关系,《左传》为左丘明所作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定论,因为还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比如,“左丘明”到底是姓“左”名“丘明”,还是姓“丘”名“明”,“左”只是官名或称谓,亦或者“左丘”本身就是复姓,“明”是人名。

这个提法看似无关紧要,但对于《左传》的成书有大意义。

如果“左”是官名,那么就指的是“左史”,也就是太史,那么《左氏传》还是不是“丘明”所作就值得怀疑,毕竟担任“左史”的人多了,如果是“丘明”所作,那么就应该是《丘氏传》才对,当然也有可能是避“孔丘”的讳,所以称《左氏传》。

但这些推测并不能说没有成立的可能,尤其是《左氏传》中还有一些战国时期的事件记录,与左丘明生活的年代并不相符。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研究话题,就是《左传》当中的预言。

《左传》一书里面,提到了非常多的“预言”式判断,但绝大多数都应验了,极小的一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应验,只不过是应验了一部分而已。

这是很明显的漏洞,所以由此就引出了两种看法:

其一,《左传》中的“预言”成分是后人添加进去的附会;其二,《左传》的成书另有其人,是在战国时代。战国吴起,或为《左传》的实际编纂者。

有学者认为,《左传》的成书年代应该是战国时期,所以收录了很多战国阶段才有的事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叶梦得在《春秋考·卷三》中提出《左传》作者:

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

相似的观点在朱熹、郑樵、王应麟等等大学者著作中都有提及。

到了近代,钱穆、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也认为《左传》的成书在战国阶段,并且应该是著名的军事家吴起。

这种观点的依据虽然也是推测,但同样不无道理。

朱熹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六国时的楚人,而吴起恰恰就有离魏奔楚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吴起最初的出身是儒家,在鲁国任职,对于《春秋》必然有一定了解。

吴起曾经在很多国家都任过职,所以他采集各国史书编纂成《左传》并不是没有可能。

而《左传》尊奉季孙氏,吴起就曾经为其出仕;又因为吴起自身军事家的身份,左传恰恰就战争描写非常出色。

这两点也可以作为吴起作《左传》的一个推测依据。

除此之外,还有汉代刘歆伪作《左传》一说。

因为秦代曾经出现的“焚书”事件,本身又短命而亡,很多先秦典籍要么经历秦火,要么散轶于战火,所以在汉代就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认为刘歆伪作的学者主要是康有为,在清代部分人的观点之下予以论证,认为所谓“古文”都是汉代刘歆等人的伪作,其实并不存在。

崔适、钱玄同等人也持此观点,认为《左传》其实就是将《国语》拆开,另行组装的一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伪书”。

“伪书”并不等于是“假书”,这是文献学上的概念。“伪书”并不是毫无依据,同样有史料价值。

但这种观点被钱穆等学者所反驳,认为“古文”作品太多,刘歆伪作时间不够,而他也没有明显动机。最值得怀疑的是,当时有很多人参与了“古文经”的整理和编纂,并没有流传出刘歆伪作“古文”经典的任何记载。

因为这种说法漏洞太多,支持者也太少,所以也就逐渐地不再提及了。

《左传》的性质值得探讨,并不一定是解释经文之作

《左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多被认为是对于《春秋》这一经典的解释。

在儒家文献当中,经典原文被称为“经”,对“经”的解释称为“传”,所以《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解释,这种认知并不能算错。

但是,《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的称呼是汉代班固改称的。从最初的名字来看,《左氏春秋》也很有可能是一部独立的史书。

“春秋”是先秦时代史书的统称,孔子所编的是鲁国的史书,称为“春秋”,其他国家的史书自然也有叫做“春秋”的,所以单凭这个《左氏春秋》并不能认定就和孔子所写的《春秋》有多大的关联。

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就是都为编年体史书,即按照时间顺序记载的,不同于后世二十四史的纪传体,而它们所采取的立场都是鲁国。

历史的记载不像文学可以适当地虚构,史书最多有一点著述者个人的见解,比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左传》里同样也有“君子曰”一类的话,其他历史事件都必须是如实记录的。

那么,同为鲁国编年史,《春秋》和《左氏春秋》在内容上有高度相似性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叙述所用的辞句可能不同,但表述的内容一定是相同的。

这样来看,《春秋》和《左氏春秋》就是这样的情况,只不过因为后者更为详细生动一些,被汉代认为是孔子《春秋》的解读,这种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其实本身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并不是其他作品的解读,只不过是因为其史料价值,可以与《春秋》参看而已,所以将其列入了“春秋三传”之中。

无论是关于《左传》的作者还是其性质的争论,因为年代久远,史料有缺,只能通过后世学者研究的观点和一些典籍中的蛛丝马迹进行追溯,但效果有多大真的不好说。

但无论怎样,《左传》作为一部记录先秦时代历史的典籍,还是有很高价值的,其作者无论是谁,都是了不起的学者。

经常并列出现的“魏晋”和“南北朝”,二者诗歌有何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