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齐桓公#东壁探微#“霸主”是指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国君,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现象。西周灭亡,周室东迁,进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的统治难以为继,齐桓公应运而生,联合诸侯抵御夷狄、扶助周室,世称之为“霸”。先有齐桓公,然后才有了“霸主”的概念。齐桓公以后又有不少诸侯继之称霸。但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霸主”的齐桓公还是第一人。
世所称之“霸主”各有不同。齐桓公称霸基础是齐国在桓公领导、管仲主理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齐国始封君是周初的太公吕尚,太公之子吕伋就国,也就是说齐国先世对于周王室有重要的辅助之功,这是齐桓公的家世背景。纵望齐桓公重要的活动,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征战,更多的与诸侯会盟。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秦穆公用兵中原以显示实力,以武力迫得小国会盟,从而取得周王所封赠的“伯”的地位。楚庄王问鼎中原,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完全没有齐桓公尊王襄夷的风度。吴王阖闾纵横于江淮、越王勾践雄霸于东南都只是一地范围之内的强国。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不过就是维持晋国局面,与秦楚等强敌争雄。同为春秋时期的孔子虽然与齐桓公不生于一个时代,但他在《论语》里对齐桓公的评价相对比较中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目的是为了“一匡天下”,既匡正。扶助周室的目的是为了扶持中原正统文化不被夷狄所侵。
齐桓公当上齐国国君的时候正是周室王纲已坠。前有郑庄公与周桓王因卿士之权为质,禾苗麦之争为导火索所引王的王师与郑师的战争,其中郑国祝聃竟然箭射王肩,王师大败不说,几乎是王威丧尽。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前,双方有过讨论。齐桓公问“社稷”是否可以安定。管仲的回答是“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可以说是管仲一眼就看穿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并且也在引导齐桓公承担起尊王攘夷的重任。前提是两个人都以“安定社稷”为目标。管仲在齐国一方面抓行政、抓军事建制,一方面又重农重商,并且和中原各地用盐铁做起了对外贸易。不得不说,对外贸易的经济战略有很大作用,让宋、鲁、莱、吕、代、衡山等相邻国家都因盐铁而仰于齐,与齐成为通好之国。齐国的称霸策略大致就是:结邻国、驱戎狄、御荆楚,从而捍卫中原。齐桓公称霸三十七年,桓公霸政时期纵观春秋来看,是中原地区难得的安定鼎盛时期。
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风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