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孔子09春秋,中国人的第一本历史

按照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的记载,孔子“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约史记而修《春秋》”。《春秋》也因此成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不仅首创编年体,还有一个特点,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记事,而且,用词遣句都暗含褒贬之义,这在后来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关于“春秋笔法”,孔子应该是刻意为之。一方面,因为孔子记的是鲁国的历史,毕竟在本国写当代史,这种方法最可行,不然的话,写了也很难得到流传。另一方面,孔子对《春秋》极为重视,为了表达他的思想,用词遣句都亲力亲为,自然呈现出“微言大义”的效果。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任司寇的时候,处理公文,文辞上如果有可以与别人商讨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但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孔子的学生子夏以“文学”著称,但都不能“赞一辞”,全部是孔子自己写就。所以,《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满满的都是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孔子深知这些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非同一般,在孔子将《春秋》教授给弟子的时候,孔子这样说:“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那么,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了解孔子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也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如果不太能理解,可以先知道孔子同时代还有两个人,伍子胥和孙武(著作《孙子兵法》),应该就知道当时周天下的混乱状况,也更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对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立场。而孔子,也一定曾经问道于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那个时候,正是大道废的时候,所以,孔子才倡导“仁义”。而在《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过分的强调仁、义、圣、智,又会反过来损害大道,反制社会的发展。孔子应该也是知道的。但在当时,孔子大概也顾不了这许多。所以孔子才会说:“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其实,孔子是提出来解决方案的,比如孔子知道“过犹不及”,强调要“允执厥中”。关公其时,正是大道废的时代,即便如曹操,也只能“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关羽夜读春秋,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放走曹操,被后人尊为武圣关公,成为信义的代表。《春秋》影响了一代一代中国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家耳熟能详。而到了近现代,各路“新思想”开始以“归罪孔子、指责孔子”为能事。只不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行文至此,不禁感慨,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结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