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疆域变化。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在齐鲁地区分封有数十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纲解纽”,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在此期间,齐国逐渐发展成为齐鲁地区最大的诸侯国,齐鲁地区大部分土地为齐所占领,所以,齐国疆域的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交通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齐国在西周刚分封时“方百里也”,在西周时期便开始吞没周围的东夷小国,但是终西周之世,齐国的领土都没有较大的扩展到了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的第三年(前年),齐庄公灭祝(今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气由此控制联系中原的济左走廊。所以才有《左传隐公三年》所云:“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
以及后来频繁参与中原诸国的盟会和征伐。到了齐襄公时期,齐人东灭纪,纪国境内的部、都、部、密皆为齐所获,使得齐国的领土在东方得到极大的扩展,其势力东达胶莱河附近,南至穆陵关。
又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载:“齐襄公之二年,鄴瞒伐齐。所以《国语齐语》载:“四邻大亲。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陶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偏。”《管子小匡》陶阴作岱阴,河作海,纪情作纪随,这两则文献反映的应该就是齐襄公末年、齐桓公即位初期的疆域:南至泰山北部,北到渤海湾,西以济水为界,东边囊括整个纪国。
齐桓公即位以后,令管仲进行改革,使得齐国富强,开始称霸中原。在其称霸期间,四处征伐。《荀子仲尼》评价:“外事则诈郝袭莒,并国三十五。”《颂韩非子.有度》亦曰:“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
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我们由此也知道桓公时期齐国领土得到极大的扩张。见于史料记载就有其于前年向灭谭(今济南历城),于前年西南向灭遂(今宁阳县),于前年西南向降鄆。但是向东边进展却不大。
齐桓公以后,天下进入晋楚争霸的时期。这时的齐国虽然依旧跻身于大国行列,但是国势相比桓公时期有所衰弱。但是,在惠公、灵公两代人的努力下,到了齐灵公十五年(前年),将东边的莱国(今平度市)吞并,东边疆域大为推进。
此后,齐景公又攻灭了东莱,获得胶东半岛大部分,齐国疆域遂“东至于海”。另外,齐国还兼并了介、牟等小国,莒国的部分也纳入齐地。到了春秋晚期,齐国的疆域大约相当于泰沂山脉以北、河北沧州以南的大部分土地以及鲁西南的部分地区。
进入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开始进行各种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土地制逐渐建立。在变革的同时,各个大国不断兼并小国,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峙的局面。其中,山东地区的主要大国便是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不断向外扩张,一方面不断吞食附近残存的小国,使其变成自己的领土,另一方面又与邻近的大国相互之间争夺领土,使得自己的疆域不断扩大。
甫进入战国,齐国主要向南扩张。宣公四十四年(前),齐夺取鲁莒(今莒县)、安阳(今曹县一带),第二年又夺取鲁都邑(今枣庄市峰城西南),次年又夺鲁成邑(今宁阳县),鲁国大块疆土沦为齐土。宣公四十九年,“伐卫,取毋丘”(今曹县南)。康公十五年(前年),齐夺取魏国襄陵(今邹城市)。
田齐桓公午五年,“起兵袭燕国,取桑丘(河北徐永县西南)。”田齐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观”(今河北清丰县南)。南城在今枣庄市北,高唐在今高唐东,徐州在今河北沧州市北,由此可窺见齐威王时期齐国的疆域。齐潛王十五年(前年),齐国吞并宋国,疆域向东南扩张至今河南睢县、江苏徐州、睢宁以及宿迁一线,这是齐国疆域最大的时期。
齐国吞并宋国导致燕、秦、韩、魏、赵五国合兵伐齐,破齐都临淄,齐国只剩下即墨以及莒两座城池未被攻占。其后齐襄王藉此二城反攻,收复故地,但是从此齐国国力一蹶不振,直至最后为秦所灭。
齐地产业。齐地在春秋战国眼中的首要印象便是“富”。齐地近海,土地盐碱化严重,所以太公一开始便确立发展商业的方针,即通过发展桑蚕、鱼盐产业来使得国家富裕。经过多年的深耕易耨,土壤逐渐熟化,直至战国发展成“膏壤二千里”。到了《禹贡》所言青州“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反映的已经是战国时期齐地粮食丰厚的情形了。
除粮食以外,丝织品和海物亦是齐地的特产。齐地之丝遍行天下,前面所引《货殖列传》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李斯《谏逐客书》云“阿縞之衣,锦绣之饰”,皆为齐地名产。到了汉代,齐地丝织品依旧是当地特产。
如《盐铁论本议》文学曰:“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嫌,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贡禹上书:“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镇万。”其产业规模,可见一斑。
齐地靠海,所以坐拥鱼盐之利。丝织品或许是富人专享的产品,但是盐对人的重要性却是不论贫富。正如《管子地数》所云“恶食无盐则肿”。如果人体摄食缺少了盐,就会发生水肿。《淮南子说山训》也引用民间谚语:“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意思是烹煮牛肉如果不用盐,就是对食材的败坏。
可见盐对人们的重要性。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煮海为盐,另一种就是利用内陆的盐井采盐。煮海为盐的产业多分布在沿海地区,齐地盐业在先秦时期远近闻名。有趣的是,多年后的张仪跟楚王言连横之利时,亦云:“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
由此可见齐地盐业发达为周秦人们所公认,这一产业到了汉代依旧兴盛。《盐铁论本议》云:“燕齐之鱼盐旃裘。”汉武帝时期施行盐铁专营之策,其中负责盐专营的东郭咸阳便是来自齐人。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国从立国之初便确立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农工商并举的国策。到了齐桓公时期,“设轻重九府”,“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气大力发展工商贸易,富国强兵。齐国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求贵贱”,四处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同时,从政治上来看,齐桓公争霸,会盟诸侯,“既为会盟,当然参加的不只是一两个国家,会盟的地方也要经过选择,确定最适当的处所,注意交通的条件。”所以,畅达的交通线路对于齐国来说格外重要。
齐国的交通路一以临淄为中心。齐国的交通道路是以首都临淄为中心点四处向外辐射。齐都临淄位于今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位于泰沂山脉北缘,临淄水、海水。
以临淄为中心的西行道路。临淄的西行道路,是齐与中原诸国联系的主要路线,这条路线中,济水以及济水附近的平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临淄位于泰沂山脉北缘的山前平地,地势和缓,可沿着泰沂山脉西行历谭至今济南而后入济水,也可以由季节性河流干时水或直接到济水,而后逆着济水而上经过祝阿、糕、石门等邑进入鲁、卫、曹等国家,而后进入中原地区。
齐国大部分与中原国家的会盟以及战争的地点都坐落于这条路线上,比如春秋时期北杏之盟、祝柯之盟、齐晋鞍之战,战国时期的桂陵、马陵之役。济水之北为华北平原,一路较为平坦,所以从临淄也可以径直沿着西北方向进入燕、赵,但是可能由于临近大海,地多泽薮,不易通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条路线上较少发生历史事件。
在济水以北,古黄河(即今沧州、东光、德州、高唐一线)以东一带(除去毗邻黄河的高唐、平原),见于史书的城邑仅仅只有麦丘、饶安两座城邑,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仅仅发生过两次战争,中原国家与齐国发生战争的地点基本上都在上面所说的沿着济水向西的路线。
这点我们也可以从谭其骤《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和战国时期在济水附近绘制的密集地这条道路最值得一提的城市就是临淄。临淄在今天的淄博附近,作为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笛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乡至秦汉时期,依旧是当时整个山东最繁华之地。
《史记货殖列传》云:“临蕾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直至王莽掌权时期于五个最富庶的城市设立五均官,临淄即在其中。
其次重要的城市便是济南。可见济南对于齐地防守的重要性。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罢历下守兵归顺于汉。韩信听从蒯通之计,攻下齐历城军,其后一路驰骋,统一齐地,自立为齐王,几与楚、汉成鼎足之势。是所谓得历城则临淄下矣,临淄一下,大半个齐地皆入殼中矣。
另外,东阿也是这片地方较为重要的城市。东阿故城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五十里,战国秦汉时期又称阿,《汉书地理志》应劭注云:“卫邑也。有西故称东。”即是说,战国有两个阿地,东边这个便是东阿。东阿在战国、秦、汉时期是以当地的丝帛产品出名。李斯《谏逐客书》:“阿縞之衣,锦绣之饰。”
阿縞就是东阿出产的丝帛,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行縞,纤罗,垂雾穀。”阿锡,张守节《史记正义》云:“东阿出缗也。”宙东阿除了本身发达的丝帛产业外,其本身的战略地位亦不能忽视。
结语
曹沫劫盟故事中的所盟之柯地即为东阿到了秦末,项梁击败章邯、解救田荣的东阿之战即发生在此地。该战役主要见于《史记田償列传》:秦将章邯出关围魏王咎于临济(今河南封丘东),田償将兵救魏,为章邯所破。“脩弟田荣收脩余兵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自将骊山徒东征,破陈胜、败魏、齐联军,这一战使得章邯东进的势头首次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