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春秋时代、诸国争霸,其中越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相对落后,一直到春秋中后期才慢慢发展起来。
公元前年越国和吴国展开一场大战,落后的越国被打得大败而归,国王勾践也被夫差俘虏。
勾践最后虽然被释放回国,但在吴国却受尽屈辱、饱受折磨,为了报灭国之仇、亡国之恨,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计然等人进行的全面改革涉及那些方面,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历史曲折。
一、卧薪尝胆做事先做人根据史书的记载:“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经历过“会稽之耻”后越王勾践对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改变自己以往沉迷酒色、枉顾百姓民生的作为,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开始了艰苦奋斗的生活。
从此之后越王勾践节衣缩食、寝不安席,日常生活中更是与百姓一起耕种劳作,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年之久:“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方能百战不殆,自省自责的越王勾践在艰苦的生活中自觉自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行为德行深得百姓民心,为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埋下了伏笔。
“卧薪尝胆”从某个角度来说并不单纯是一个励志故事,在刑不上上大夫的时代他的这种作为更体现了一种顺时应势、继往开来的非凡胆魄,这是勾践的一种新生也是越过的新开始。
二、勾践的改革:重用贤才、发展民生1.重用贤才
强国必须要有人才来支撑发展与变革,勾践大力求才、折节下士并且制定了许多奖励制度,一时间春秋列国的有才之士皆来到越国为勾践效力。
此时的越王勾践对人才爱护有加,甚至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人才的衣食住行皆高于自己的标准:“量其居,好其衣,饱其食”以真情换真心。
对于人才的使用勾践也是不拘一格,比如文种原本是楚国的官员、范蠡也只是一个江湖没落的才子、计倪更是晋国皇室之人,但勾践却抛弃三人的背景量才录用,改变了贵族垄断政权的问题。
文种善于军事和政治,范蠡则擅长经济民生,越王勾践给他们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舞台,所以越王勾践对人才的改革上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尽其才”。
2.发展民生
无论是奴隶制时代还是封建王朝时期,农业、农民都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根,亲近百姓的君王则能得民心、得天下,勾践改革第二个终点便是亲附百姓、轻徭薄赋。
勾践卧薪尝胆的三年如何善待百姓?史料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
轻罪薄税、缓刑薄罚是越王勾践又一个安抚民生的政策,这样的做法既促进了越国的经济发展,缓解了诸多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矛盾,更帮助越王勾践获得了民心。
“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等执政手段奠定了越王勾践的成功,从某个角度来说越国灭吴是老百姓对勾践的一种回报。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归附使得勾践在军事上的进展得心应手,以至于出现了“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的盛况,百姓皆奋勇从军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三、勾践的改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1.据四达之地、立霸王之业
城市不但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防御意义,更会对一国一地的政治、经济和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商鞅变法之一便有迁都咸阳一策。
从吴国返回越国之后,越王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越国的都城从平阳“徙治山北”,也就是现在的山阴一带。
勾践建筑城池分两步走,第一步建造“周千一百二百二十步,一圆三方”的小城,作为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战时进可攻、退可守。
山阴腹地则建立“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的大城,大城可作为百姓生存和发展之所,越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也可得到稳定。
建城迁都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对凝聚人心、成就霸业则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都的建成与迁都标志越过变法实现了历史跨越性的一步。
2.广积粮富民殷众
商鞅变法持续了近20年才有成效,赵武灵王变法、燕昭王变法也持续了十几年,为了越王勾践仅仅卧薪尝胆三年便可做到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经济发展。
改革之初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以粮食产生作为第一个恢复的产业,进而发展经济、备战兴国,越王勾践身先士卒与百姓一起下地耕作。
在“大夫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辟地殖谷”的背景下,短时间内越国便出现了“民俱有三年之食”的景象,这在春秋战国时代是难以想象的成就。
除了发展农业之外,越王勾践还针对渔牧、冶铸、纺织、制陶、酿酒和制盐等行业进行了相关的改变,越过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多山地河流、临近大海。
发展渔牧属于因地制宜的改革手段,“三年治鱼三万”便是取得的成绩,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且鱼也可作为战争时期的战备物资。
自古以来盐铁都属于国之重器,盐可为国家提供重大的财政收入,铁则是战争不可缺少的军事物资。
越王勾践充分利用临海这一特点重发发展制盐行业,极大地促进了越国的经济发展。欧冶子与干将这两位冶铸大家出自越国,他们被称为冶金业的祖师爷。
当春秋其余国家还处于青铜器时代,越国早已进行了铁器的武器改良,使得士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炼铁技术的提升间接促进了越国的经济发展。
.缓称王重视与列国的外交
经济、民生的改革为越国取得了“三年五倍,越国炽富”的辉煌成果,但此时的越国并没有急于称王称霸,而是不断活跃在外交领域、合纵连横。
越王勾践在革新内政的同时,与春秋列国的外交活动从未停止过,楚国、齐国、晋国皆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吴国曾想要与之争霸自然成为了敌手,越国则结交此三国争取最大程度的外部利益。
与此同时,越国“地狭民少,奈何为之”,与诸多的外交也可促进商贸的流通,当时的越国在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也的确出现了商业的活跃景象。
4、诸侯会盟,勾践北上伐吴
混乱无序的春秋时期,想要争夺生存的空间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支撑,如此才能够赢得话语权,勾践在经济民生、军事和政治外交上的改变为称霸做足了准备。
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北上会盟,此时越国的水军有专门的造船军港与训练基地,无论是船舶的数量和水军的军事素质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除了水军之外越国还有强大的步兵作为支撑,步兵又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死士、教士和君子三种,第一种为冲锋陷阵之用,第二种为长期训练的士兵,第三种则是王朝的禁卫军。
在强大的军事支撑下,越国一战击溃了吴王夫差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及对吴国的霸权,吴王夫差仅带领少量的军队讨回姑苏城,最后夫差身死道消、勾践一雪前耻。
总的来说,越王勾践的改革更像是一场改良运动,内部的政治制度没有发生跨越性的变革,仅仅只是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不过,这样的思维在春秋时期足以称得上前瞻性三个字,轻其征服百姓自然民殷温饱,百姓温饱又知利益、明耻辱,保家卫国积极参军成为一种常态。
越王勾践在经济上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最终又转化为了军事力量,比如冶铁提高了武器的锋利程度、渔业和商业又保障了军事后勤,如此以来国家的凝聚力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会大大增强。
越王勾践复仇吴国时,越国甚至出现“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免其弟,妇勉其夫”为国出征的画面,民心齐聚则国强、国强则军强、民强,三千越甲可吞吴看似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争,其实都是理所应当发生的。
勾践之后越国的国土得到了极大地扩张,浙江、江苏、上海一带皆有越国的百姓,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越绝书》、《淮南子》、《左传》《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