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春秋开始时间是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标志春秋时代的开始,但是关于周平王东迁有许多个版本,一起来看一下。1.《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事情要从褒姒的起源说起,当初夏后氏衰落,有两条龙落到夏帝庭院,并且开口说话:“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君主。”遇到这种奇怪的事应该怎么处理?自然是占卜,夏帝卜问是杀掉它们还是留下它们,结果都不吉利。这就遇到难题了,占卜只能问是否,得不到具体答案。这时不知谁想出一个办法,占卜问能否把龙涎收藏起来,结果得到吉兆,龙留下龙涎后离开,龙涎被收藏起来。后来夏灭亡,商得到此物,商又灭亡,周得到此物,从来没有人打开它,直到厉王,才打开观看。结果龙涎流了一地,怎么也清除不掉,厉王让女人裸身呼叫,结果龙涎化黑蜥蜴钻进王宫,后宫有个七岁女童碰到它,到了十五岁忽然怀孕生子,由于害怕,把孩子扔掉了。宣王时,民间有女童唱歌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正好宣王碰到夫妇两人卖这两样器物,命人杀掉他们,夫妇俩逃跑的路上见到后宫女童扔掉的孩子,收养了她,然后夫妇二人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犯了罪,请求献上女童免罪,就这样褒姒来到了周王室,周幽王三年,王一眼就看上了褒姒,褒姒剩下儿子伯服后,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说:“周要灭亡了。”下面还有一段烽火戏诸侯就不详述了。烽火戏诸侯之后,申侯不满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联合缯与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举烽火无人支援,最终周幽王被杀死,犬戎掳走褒姒,杀死伯服,财物抢掠一空。许多诸侯来申侯这里,共同推举前太子宜臼为王,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第二年周平王东迁,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开始。《史记》这以一段记录,西周灭亡的直接责任是褒姒,主要责任是周幽王,而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是天命,一切的机缘巧合巧合导致西周灭亡。自始至终周平王都是受害者,最终继承王位也是诸侯推举,整件事情与周平王没有任何关系。《史记》的这个版本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理解,代表了周平王的正统性,东周是一个正统王朝。2.《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周敬王与王子朝争夺王位,晋国支持周敬王,王子朝败走,临走时发布了一篇文告,揭露了西周末年的许多内幕,比如夷王恶疾缠身,厉王引发百姓暴动,到了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直说周幽王是昏君,重要的是后面这句: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这里面提到了携王,但史记里只字不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第二个版本,周幽王死后还有一个携王,然后才是平王。3.《古本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做的史书,西晋时期盗墓挖出来的,但这里面记载了许多毁三观的东西,比如五帝纪提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它居然说尧舜禹禅让都是假的。到了,五代时期,书的完整本就找不到了,尤其宋朝,注重理学(个人认为理学算不上正统儒学),这种史书根本不受重视,原本已经失传了。到了明代突然出现一本完整的《竹书纪年》,这个时候就有了两个版本。一是古本,从引用当年古本的书籍中拼凑出来的,但这里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别人引用的时候可能只用了一句半句,或者引用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思略加修改,所以拼凑出来的古本降低了可信度。二是今本,今本是非常完整的,但他的来源是不可查的,所以很多人怀疑今本是假的。古本也是版本不一,后人引用的原文也不相同,看一下古本的第一个版本,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这个版本是在周幽王死之前,周平王就自称天王,周幽王死后,虢公翰又立余臣为携王,二王并立。这个事情的性质可就不一样了,周幽王还活着,他的儿子就敢自立为王。周幽王死前死后都是二王并立,古本的第二个版本,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这个鲁侯可能是抄错了,先不管它。这里讲的是犬戎先杀了周幽王和王子伯服,抓走了褒姒,然后申侯才立宜臼为王,虢公翰又立余臣为王,此时二王并立。4.《今本竹书纪年》非常详细,总体上与古本第二个版本相似。5.清华简《系年》周幽王娶申后,生子宜臼,又娶褒姒,生伯盘,王宠幸褒姒,驱逐宜臼,宜臼到了西申,周幽王起兵要申国交出宜臼,西申联合曾人和西戎反攻周幽王,周朝就这样灭了。诸侯国的国君和王室官员立余臣为携惠王,这个与前面几个版本提到的携王不同,这个是有谥号的,说明是历史承认的君王。二十一年后,晋文侯杀了携惠王。关键是下面这句:周亡王九年。事关周平王东迁的是开始时间,也就是春秋的起始时间,至今仍有争议,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