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霸主到躺平等死,战国时期的齐国是

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的对等机会,而是依靠自身的实力与底蕴,作为最终的依靠。完全躺平的结果不是躺赢,而是危机消亡之后的毁灭,最终一无所有。战国时期最有希望成就最终霸业的齐国,就一次关键性的决战后,彻底被打得脊梁骨断掉,失去进取心与判断力。

躺平到自己的对手只剩下唯一的秦国时,才最终醒悟却为时已晚。躺平的代价就是自己难免最后的消亡。危机无处不在,一味地逃避只能让自己更加被动与不利,齐国上演的经典案例让人不得不反思,这一奇怪的行为。

一、曾有称霸心,奈何空悲切

齐国在春秋与战国两大时期中,都能站稳脚跟,稳坐钓鱼台,成为时代浪潮的宠儿,也是因为在变局中,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一时期的把握,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正因为时机把握好,齐国能够成为一支重要的制衡力量。

占据山东这一有利地位,背靠大海有通商之力,北有弱国燕地难以与其对抗,西面三晋之地有小国缓冲制衡,南面楚国有百越牵制,自身的安全是很有保障的。在战国时期因为特殊的稳定环境,国力积累可不是其他六国所能够比拟的。只要政治判断不出错,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

可是问题就怕出在自己的身上,齐国也难以避免这一自大的行为。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变法,处于中原中心位置,横空出世,国力最强,称霸中原诸国半个世纪的统治威力。只是却都被齐国坑杀而半残,尤其是两次决战的惨败,也就是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的损失,让魏国提前退出争霸序列,而自己变法的底蕴也被亏空。

这时的最强国只有西秦与东齐,两强并立成为当前的格局,而这一时期持续半个世纪的时间。伴随着最大威胁的消失,自身的实力积累,对于自身的实力认知容易出现误判。有国力作为后盾支撑,开始进行扩张。

首先的对象就是燕国,仅用50天的时间,亡其国,并统治近三年的时间。虽然被其他国家威胁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占领地,但也让其他国家事实上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二、失而复得反倒失去进取心

只是持续的胜利让齐国造成对国际形势的误判,加之当前的形势是三晋之地被秦国步步蚕食而无力抵抗,楚国也难以应对秦国的威逼与蚕食,唯有齐国能够安然自立。为防止齐国的干预,秦昭襄王提议东西二帝的建议,以西秦东齐并立称帝,以此来维系自己的权威与势力范围划分,而当时的齐湣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陷阱。

最终是自己遭到诸孤立与反对,政治上的误判造成严重的危机。尤其是其吞并当时的战国第八雄宋国时,历经三年,损耗极大。却被丰厚的政治红利所迷失,贸然与楚国、魏国、赵国争锋,企图进一步开疆拓土,实现秦齐二分天下的野心。

结果遭到诸国强烈的反击,五国联军一举攻破齐军主力,而楚国也背后偷袭,曾经强大的齐国因此大部分沦陷,仅剩两城苟延残喘,齐湣王也因此而死,齐国陷入自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直到田单逆势崛起反抗,才把诸国联军赶出去,齐国也得以复国。但是五年的亡国生涯,齐国的国力与底蕴也都被耗空或掠夺殆尽。

齐国已经失去再次争霸的本钱与决心,最主要的自信心的丧失。尤其是继位的齐襄王时期,还面临着赵、秦的攻击,领地也在逐步的丧失,虽然最终能够守成,却也在难以进取。这一战已经是把齐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底蕴与勇气,彻底打趴下。

三、守成被动终成空

齐国倒下之后,只剩下秦国成为唯一的超强势力。开始逐步蚕食三晋之地与楚国,而齐国因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与曾经诸国的旧怨,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保持中立的态度,坐视诸侯国被一一灭亡,而无动于衷。直到最后自己被灭之时,也是一种躺平的态度收场,最终还是亡国的命运。

结语:一战之威力,导致此后的齐国彻底实行躺平策略,可见战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战而把自己的勇气与信心打没,最终国家实现自由散养状态,空有强大的国力,也难以发挥。齐与秦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战败之后的态度与魄力决心。

秦国面临亡国之祸,果断改革变法,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终于一统天下。而齐国则是选择鸵鸟行为,失去进取心与正确的判断力,最主要的是对于自己的国力与自信心失去动力,躺平即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自我放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