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知识 >>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指孔子的原因

“韦编三绝”是孔子用来形容自己的,说的是孔子读书非常勤奋努力,不舍昼夜,用来将竹简串联成一本书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可见读书之勤。人的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水滴石穿,穿透之处,正是坚持和刻苦的明证。而一个人的恒心,正像是那一滴一滴滴在石头上的水珠。到了最后,我们才能看到,它看似柔和,没有什么重量,但累积起来的时候,却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所以韦编三绝是指孔子。

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者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牛皮带子都磨断好几根了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韦编三绝的相似词语

韦编三绝的意思是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攻读的意思,所以相似成语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铁杵成针,吴下阿蒙,孜孜不倦,手不释卷,牛角挂书,学而不厌,孜孜以求,滴水穿石,奋发图强,废寝忘食,雪天萤席,通宵达旦,持之以恒,全力以赴,自强不息,圆木警枕,夙兴夜寐,程门立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