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时,对妃子骊姬恩宠有加,爱屋及乌,想把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就于公元前年杀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太子死后,使重耳和夷吾两兄弟感到万分恐惧,不得已二人逃亡其他诸侯国避难。
公元前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夷吾回国,公元前年登上王位,是为晋惠公。惠公视重耳为隐患,想将其除掉。重耳只得再次开始逃亡。重耳在晋国时,很有声望,身边聚集了不少优秀人才,如狐偃、赵衰、狐毛、先轸等人,都被重耳独有的领袖气质折服,愿意陪他逃亡。
重耳前往狄国,在那避难12年,一次发现有人想行刺他,就逃到了卫国。卫国势小,不敢收留重耳。重耳带着随从们来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饥饿难耐,看到一些百姓正在田间吃饭,重耳口馋不已,让随从去向百姓讨要些吃食。
百姓们不屑于理睬他们,甚至还有人戏要他们,随手拿了一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非常生气,一些手下也摩拳擦掌,要教训那人。这时,随从狐偃接过泥巴,并向重耳说道:“泥巴虽然不是吃的,但寓意为土地,百姓将土地送给您,这真是-一个好兆头啊。”重耳听了这话,气消了大半,招呼随从们继续向前赶路。
不久,重耳一行人赶到齐国。当时,正值齐桓公当政,国家势力十分强盛。齐桓公得知重耳前来,立即设宴款待,赠其财物,并选了一个美丽姑娘姜氏嫁给重耳为妻。重耳渐渐陷入安乐窝中,不再想回国,但他的随从却很想回到晋国。于是,随从们背着重耳,到桑树林中商议回国之事,却被一个采柔叶的女仆听到,偷偷告诉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就向重耳说:“听说夫君准备回到晋国去了,这实在是太好了。”重耳很诧异,辩解道:“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我与娘子在此地相守到终老,岂不是更加快乐?”
姜氏听后,叹息说:“你贵为公子,身后有很多的人追随,你不能为了贪图享乐,而忘记身上肩负的责任。”可是重耳不听。当晚,姜氏找重耳的随从们商量了个办法,把重耳灌醉,把他偷偷送出齐国。
酒醒之后,重耳发现自己已不在齐国,了解了妻子的良苦用心,于是带着随从开始了新的流浪。一段时间后,重耳一行人来到宋国。当时,宋国君王宋襄公身得重病,无暇顾及其他,就命人告诉重耳:“我很敬重公子的为人,也想帮助公子回归祖国,可是我现在有病在身,真是没有办法。”
重耳明白了宋襄公的意思,遂离开宋国,半个月后,赶到了楚国。楚成王得知重耳前来,立即设宴款待,重耳很感激,后来两人关系日渐增进,无话不说。
一次宴会上,楚成王与重耳频频举杯畅饮,酒喝到醉意朦胧时,楚成王向重耳问道:“如果公子能回到晋国,你打算怎么感谢我们的收留之恩?”重耳说:“我很想报答您,可是贵国物产丰富,富甲天下,什么也不缺,所以,我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报答您。楚成王笑说:“难道因为这样,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沉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倘若我回国做了君主,我愿意与贵国结为友好,使两国的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万一两国开战,两军对垒时,我一定率军后退90里,以示感谢。”
楚成王听了并没有在意,他的手下子玉却记在心里。宴会结束后,重耳起身回去休息,子玉跑到楚成王面前说:“重耳说话爱夸海口,以后肯定是忘恩负义之人,大王怎能留此后患,应立即处死他。”楚成王没有同意子玉的建议,但二人关系也不似从前般亲密,重耳心若明灯,遂决定离开楚国。恰此时秦穆公向重耳发出邀请,重耳就带着随从奔秦国而去。
秦国是晋国的盟友,曾经帮助夷吾登上王位,可夷吾登位后,却不知恩图报,屡次与秦国作对。夷吾死后,他的儿子圉也与秦国产生矛盾,这个时候,秦穆公就想到了重耳,他想帮助重耳复国,从而缓和两国关系。
公元前年,秦穆公派大军护送重耳回到晋国,重耳不负众望,联合内外势力杀死圉,自立为王,是为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