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究竟有啥子区别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特殊的时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政治转型的过度。事实上,后人经常把春秋战国当成一个统一的名词来概括这段岁月,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春秋与战国究竟有啥子区别,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来揭开这其中的奥秘。

时间上的区别

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最为明显的区别。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年,也正是这一年,周平王被犬戎打得有了心理阴影而被迫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这是春秋的开始,也是周王朝悲惨命运的开始。历经了接近载的动荡岁月之后,以“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历史从春秋时期跨入了战国时期。

周平王东迁

战国的岁月相较于春秋而言更加跌宕起伏,西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将自己的矛头对准了东方六国并在秦王政时期逐一灭之,最终一统天下,是为秦朝。而秦朝的建立也意味着战国乃至东周的结束。

本质上的区别

春秋与战国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春秋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还是以分封制为主,虽然郡和县起源于春秋时期,但二者并没有普及。而到了战国时期,郡县制才开始得到了普及,并作为一种能和分封制分庭抗礼的制度登上历史舞台。而这说白了,就是一种从放权到集权的过程,分封之下,各地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势力,权力不在中央,但郡县制下,中央的权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各势力分布

与之相关联的,便是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的坐大。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权力进一步减小。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才成为了第一个霸主,说明那时候周王室还是有一定地位和号召能力的,其中出现了五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虽名为霸主,但他们的称号大多为“公”,说明他们还是认可周王朝的权力体制的。但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分封制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小诸侯国或被攻灭,或投降,整个中国只剩下了七位雄主(除卫国外),史称“战国七雄”,而这七位国家君主都以“王”自称,这意味着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已经趋于崩坏了。东周更是在战国时期被秦国所灭,象征着天子权力的九鼎被迁往咸阳,整个周王室毁于一旦。在周王室灭亡之前,秦昭王与齐闵王更是胆大包天,相约称帝,置王室于不顾,虽然最后迫于压力而取消了帝号,但却也是对王室的一种蔑视与挑衅。

战国时期各势力分布

战争上的区别

春秋时期,各国仍讲求周朝的宗教礼法,这点也体现在战场之上。在春秋时期的国家看来,战争只是一种逼迫敌人臣服的手段,而不是一种消灭敌人的途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如星火般分散在中原各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之后,战争就成为了争雄政治的方法,诸侯的目的已经不是逼迫对方臣服了,他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消灭所有与之对抗的势力,从而统一全国。于是乎,到了战国末期,中国的版图只剩下了七方雄主,之前的诸侯国都以及成为了历史,只剩下零星的小国因为各种原因还苟延残喘着。

其次,二者的作战方式也有不同。春秋时期生产力较落后,故军队人数较少,一场战争下来参与人数可能也就过万,双方以车战为主,兵种也就是车兵。而到了战国时期,步战代替了车战成为了主要作战方法,主要的兵种也成为了步兵,而骑兵也在这一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场战争下来死伤人数可能就过万了,比如长平之战,死伤多达数十万。

战争场面

还有一点,便是战争模式的改变。春秋时期的战争模式为“借时定地”,就是告诉对手我要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来和你打仗,当然,对手也可以选择不来,因为这种特殊的带有君子之风的战争模式,许多小国得以保存。但到了战国,这样的战争模式已经被摈弃,突发制敌的方式愈发频繁,敌人常常被打的措手不及。

以上便是春秋与战国的大致区别,如果觉得小编说的在理的,别忘了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