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唐朝灭亡,天下纷争不断,历史进入到混乱的分裂时期。到了公元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这70多年里出现了15个政权,后人将其称为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是不是感觉特别混乱,甚至比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时期都乱。为了理清这一时期的历史,清代史学家吴任臣编纂了一部纪传体史书,名为《十国春秋》。这本书采纳了很多杂史、野史、地方志中的资料,对正史内容进行有益补充。之前,人们如果想要了解这段历史,只能去看《新旧五代史》。这本书问世之后,人们多了一个选择。
吴任臣是浙江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和大学者顾炎武私交极好,顾炎武提倡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对他影响很大。吴任臣认为,梳理一段历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以史为鉴,可以让后人少犯错误。
他在《十国春秋》的序言中写道,研究这段历史,首先要承认历史人物的地位。比如纪传体中的“本纪”只能用来记录皇帝的言行。五代十国时期的君主,到底是乱臣贼子,还是皇帝,一直存在争议。吴任臣觉得,先承认再研究。
此外,他对地理、藩镇这些内容格外重视。为了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他博览群书,力求内容详实精准。遗憾的是,他在写作中抱有强烈的正统观念。他认为十国中的南唐承接唐朝国祚,应该是正统。殊不知,南唐烈主在血缘关系上和李唐王朝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一个史学家,竟然犯了这样一个低级错误,有些遗憾。
有人也替吴任臣辩解过,他生活在清初,对于正统之争相当敏感。明朝刚刚灭亡的时候,他以“明末遗民”自居。《十国春秋》是他早期的史学著作,他有强烈的正统观念也很正常。当然了,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整部书的史学价值。
《十国春秋》在重要意义在于,填补了史学空白。这本书可以和《新旧五代史》放在一起阅读,便于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全貌。某种程度上,补足了正史中欠缺的内容。吴任臣史学功底扎实,他引用野史、杂史的时候,也会经过考证。他的目标是编纂一部可以传世的“信史”,并且他做到了这一点。
到了现代,这部书被纳入史学基本典籍丛刊,重新点校勘误出版,成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案头宝典。
拓展阅读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北魏名士祖莹
山水诗,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宋四大书,加起来一共卷,你能否看完
政论性史书,记载李世民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