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章草

本文乃作者姜莹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章草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从书体发展演化的规律来看,章草是趋急速用之作,当时隶书日益规范,中下层士吏趋速文书,草隶盛行起来。在结体及笔法上解散隶法,这便成为章草。章草字字独立而不相连,其草法只表现在单个字的内部,并且在点画形态上还保留着隶书中最为典型的波、磔和挑笔,从而形成了章草书体风格的特点。章草急就的写法,深受士大夫文人欢迎,并效法此体,遂风行于世。着名章草书家有杜操、崔瑷、张芝等人。还有其他几位书法家如萧何、史游、曹喜。蔡邕。其中蔡邕有《笔论》、《九势》。

当历史的时针慢慢滑过上古文明,迎来一个新的时期,政治上的大动荡、学术思想上的大解放、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文化思想极为活跃,汉政权覆灭,儒家经学已失去独尊地位。哲学思想上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的风行,佛教的输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中,书法又会是怎样的呢?各种书体、字体又是如何交相发展的呢?

九势

下面我们分几个小节分析:魏晋时章草魏晋是草书中“章草”的成熟期。其标志是结构逐渐规范化,笔画已溶铸隶书的波、磔,使章草从结构到点画更为美化。这个时期章草盛行,代表书家及作品:皇象(生卒不详),三国吴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师法杜操,他的章草沉着痛快、朴质古情,如歌声绕梁。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帖》、《顽暗帖》,传《天发神谶碑》出自其手。卫瓘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人,官至司空。草书学张芝,与索靖齐名,并称“二妙”。后人列其章草为神品。作品有《顿首州民帖》。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他是张芝妹妹的孙子。官至尚书郎、酒泉太守,曾做征西司马,人称“索征西”。他的章草飘风忽举,鸷鸟乍飞。他称自己的书势为“银钩虿尾”。代表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帖》、《载妖帖》。陆机,字士衡,吴郡人。西晋着名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墨迹《平复帖》。另外,近代出土的魏晋简牍和残纸,还有砖刻,许多是章草,为我们学习研究提供了资料。

天发神谶碑

我们先从魏晋时期的隶书说起。魏晋时期,隶书多是在正规严肃的场合应用的字体,但与汉代相比已处于没落阶段。魏晋碑刻隶书与汉隶比较,无论字形、结构、风格都有所不同。魏晋碑刻隶书,笔画起止多呈方棱形,挑法弯曲如弓,收笔多圭角,这是强调装饰性。这种程式化的隶书,适合于碑版。在书写上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使那生机勃勃的面貌遂被破坏。流传下来的隶书碑刻有《上尊号碑》,相传为梁鹄所书。《受禅表碑》,为卫觊所书。这两碑代表魏隶的最高水平。不过《黄初残石》有东汉隶书风韵。《曹真残碑》的写法又有别于其他几碑,用笔的笔画呈圭角,捺笔圆厚出锋。唐人的隶书捺笔即继承了这种写法。

受禅表碑

魏晋砖文多用隶书,其隶书书写亦依砖形布局,有的还有界栏。篆书在魏晋已不广泛应用了,所以碑刻极少。代表作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其篆意已隶化或楷化了《天发神谶碑》,吴天玺刻。传为皇象所书,字寸,字体、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斩钉截铁,收笔有悬针垂脚,是非常奇特的作品。《禅国山碑》吴天玺元年刻,传为苏建所书。其书法四面环刻,篆势遒劲,结体宽博,饶有隶书味。纯篆意的碑刻已不存在,偶尔能从一些碑额中窥见一斑,如《上尊号碑额》、《受禅表碑额》、《孔羡碑49额》、《范式碑额》等。还有一碑应该了解一下,那就是吴时的《谷朗碑》,此碑字形结构定型、风格质朴古雅,字体已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了。

天发神谶碑

十六国的碑刻书法,从西晋颠覆到北魏统一北方,中间经过余年,各少数民族也相继建立政权,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是混战时期,社会、文化遭到破坏。书法会如何呢?十六国基本上承魏晋的余绪,隶书还是正式场合的书体,但此时隶书已经楷化。如《且渠安周造寺碑》,北凉承平三年刻。此碑书法为新隶体,结构用笔均和当时写经相似。

横画起笔下顿,呈方棱形,以雁尾收笔,结构已趋楷书体势。《邓太尉祠碑》,前秦建元三年刻,字有楷意,形长方,笔画圆浑少波磔,书写随意,自然率真。《广武将军碑》,前秦建元四年刻。此碑字字奇特,斜正欹侧,大小相间,放任不羁,极有粗犷泼辣的意趣。笔笔古拙、浑厚中侧,圆方兼并,古风遗韵,极有奇险活泼的境界。还有几块刻石为《辽东太守吕宪墓表》、《程段见石塔刻经与发愿文》等。

且渠安周造寺碑

东晋碑刻书法,因禁碑所以传世很少。墓志出土很丰富。字体仍用八分和新隶书。碑刻有《爨宝子碑》东晋大亨四年刻。结体已楷化,但横画仍保留隶书的波势。方笔藏锋起笔,收笔以尖锋略向上。有高古之气、庄严朴厚之貌。《好大王碑》东晋义熙十年、长寿王二年刻。碑文四面环刻于一整块长方形巨石上,四面均凿有天地格,然后刻以竖栏,在竖行格内镌刻碑文。碑字古隶书,多含篆书遗意,字形方整,气势沉雄,古雅可赏。其他有《司马芳残碑》、《谢鲲墓志》、《颜谦妇刘氏墓志》、《王兴之、宋和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朱曼妻买地券》等。

南朝碑刻书法,年刘宋王朝取代东晋,为南朝始,共年南朝一直是当时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南朝承东晋的传统并得以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帝王有的自己就是书法家,他们广泛收集、珍藏历代名家的作品并互相评论探讨书法艺术,成为一时风气。这就使书法艺术得到重视并得以广泛发展。刘宋碑刻有《爨龙颜碑》、宋大明二年刻。书法甚古雅,多带隶意,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以一种壮美之感觉。笔画方拙,笔势雄劲,浑厚生动,兼茂密雄强之劲挺。南朝造像很少,刘宋造像有《沙门慧坦造像记》书法均较朴拙。

爨宝子碑

南齐碑刻有《吕超静墓志》、《刘岱墓志》和《吴郡造像维卫尊佛题记》。梁碑刻有《瘗鹤铭》,无书刻年月,传为陶弘景所书。书刻于摩崖,字大,笔势飞动,潇洒自然,奇逸高古,大气雄伟,有篆、隶、行、楷书的笔致和意趣。《萧景墓神道石柱题字》,梁时作品,神道柱头题二十三字“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大字反书,结构绵密妍美,有刚劲之姿致。陈碑刻有《卫和墓志》,陈太建二年刻,书法拙朴。

北魏碑刻书法,年拓跋魏统--北方,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局面,世称北魏或后魏,北魏后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接着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又重新统一。从北魏到北周这段时间,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南朝政权对立并行,历史上就称为北朝。这时期书法也有南北之分,南朝为妍媚的书风,而北朝书风质朴,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北朝碑刻大致可分为碑、墓志、造像题记和刻经等种类。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