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祠堂·楹联文化——
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其中之一。看乡村风气,祠堂是一个重要窗口,楹联是一个文化平台。鹤山市融媒体中心从2月24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层之鹤山民俗:楹联传后世,祠堂扬家风》系列推文。首期推文,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龙口镇霄南村,进祠堂、观楹联,感受乡村民俗文化。
鲜卑后裔古村落美丽霄南新农村初春的龙口镇霄南村经过连绵阴雨的洗礼重新显露出蓝天白云下的美丽乡村雅致风貌“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祠堂楹联就是我们源氏记事、传承的载体。”2月23日,久违的晴天,霄南村村民源湛和几位长者乡亲一起,在祠堂前晒太阳、拉家常。
“华胄开东粤,明禋祀北平”。乐隐源公祠位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委会北门村,是村民为纪念源氏始祖源贺的三世孙源广盛(号乐隐)而修建的宗族祠堂。
据霄南村史,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乐隐源公祠就已经历了一次大范围重修,奠定了“左建社学,经营美备,体制崇宏,华丽端庄,卓然大观”的祠堂风貌格局,成为村中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祠堂正门的楹联文化,历久弥新,让每一位到访者印象深刻。
龙口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吕美仪乐隐源公祠门口的这副楹联历史悠久,是从右往左念的。上联的“华胄”是中华儿女、皇亲贵族的意思。当时源氏先祖源贺是鲜卑族南凉国的一位皇子,是鲜卑贵族,上联表达了鲜卑源氏从中原迁到岭南地区的生活史实,下联则表达了先祖源贺曾在冀州任职,在冀州生儿育女、开枝散叶,他们的后人来到岭南地区之后修建祠堂、崇敬先人的典故。资料图
霄南,这条有着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有9座大大小小的祠堂,一副副金光闪闪的楹联,书写着“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华胄开东粤,明禋祀北平”……诉说着不一般的历史渊源,也传承着鲜卑古村特有的文化。
霄南村村民源湛祠堂左侧有一个北平社学,顾名思义,源氏族人在这里念书是不用钱的。我们源氏都是以文化传承为主,特别重视后代的教育。因为通过读书,能够收获知识,子孙后辈出去闯荡有成就之后,就会回到家乡,为乡亲办好事实事。走进乐隐源公祠,建筑别具匠心、灵巧雅致。祠堂主建筑为两进一井两廊,为典型的幽雅古朴岭南庭院风格,中堂有石柱雕刻,糅合浮雕、阴刻、镂空等多种手工艺术。
龙口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吕美仪乐隐源公祠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几次大修,都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祠堂原有的建筑格局。年,这里经历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整体的青砖建筑风格以灰色调为主,年,霄南村民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葺,增添了金雕牌匾、家训楹联等,这些也都取材于源氏族谱族训。“北魏隋唐宋朝朝武略文韬功垂史册,南洋港澳粤代代慈商善贾德报中华”“乐在洛阳披坚执锐只为安邦定家国,隐居霄乡茹苦含辛留得福地荫子孙”……祠堂正中的长联,奋发进取、爱国报国,激励了一代代源氏后人。
源毅刚是霄南源氏后人的青年新生代。年,他从北京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从霄南源氏走出,在中国高等学府求学深造,如今,再回到家乡创业。他的身上,有着源氏族人的传统品格。
霄南村村民源毅刚在学校里,我们学的是知识。先辈留给我们的则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处世的智慧是一种人生观,在碰到一些挫折、困难,在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会教给我们如何选择的智慧和勇气。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教给我们的。当我碰到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来祠堂这里走一走,再重新感受、学习楹联文化和源氏家风家训,往往可以发现契合实际的先辈心境,给自己提供智慧和启迪。家风家训寓于楹联,祠堂联结文化根源。以乐隐源公祠为代表的霄南祠堂,如今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联结海内外乡亲的重要阵地。年12月,龙口镇霄南村获评江门市“美丽侨村”,新时代侨村发展新故事正在书写……
霄南情怀,薪火相传延续文脉,文化强市通过对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鹤山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来源:鹤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楚文摄影:冯铭军)、通讯员:温志宏
编辑:曾双庆
审校:吕桢华陈楚文
监制:吕悦怡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