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鉴,知古鉴今。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资治通鉴》就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大部头,让人敬而远之的经典。
实拍图
前两年,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资治通鉴》就是一个个好看的小故事,可读。于是我就立志要好好读读《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名著,书也买了几套回来。结果却是一起买的《史记》翻开看了两页,而《资治通鉴》都没翻过就放着落灰了,当初立的志,只能随风漂流了。自认普通人的我,只能遗憾得认为是自己读不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名著,体会不到它有趣的内涵。
直到经朋友推荐,试着读了《资治通鉴熊逸版》,才发现,原来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着读《资治通鉴》,才是我们普通人打开这部名著的正确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拍图
就是因为我们是普通人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难静下心来祥读这样的经典,何况是普通文言小白的我们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引领者,带着我们逐字逐句的领读。而熊逸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引领者,具体如何,翻开《资治通鉴熊逸版》就能窥见一二了。
实拍图
《资治通鉴熊逸版》共二百九十四卷,目前出了第一辑、第二辑,因目前在读第二辑内容,接下来的评说主要以第二辑的内容为主,第二辑的内容是从周纪三至秦纪二。
一、庖丁解牛,串讲历史,世事洞明在开始阅读之前,熊逸老师就在前言为我们讲述了写作这套书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庖丁解牛,用七把刀来给我们烹饪《资治通鉴》这盘美味佳肴。一刀追本溯源,二刀竭泽而渔,三刀跟进学术前沿,四刀知人论世,五刀思想史的专用解剖刀,六刀古代意识,七刀现代意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司马光曾说:“《春秋》之后,《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因此,“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
最终,司马光实现了其夙愿,撰写成《通志》,宋神宗认为这部书“有资治道”,特赐名《资治通鉴》,并为其作序。同时,因为宋神宗对这部书的认可和赐序,避过了当时新党的攻击和免于毁版之灾。
历史何其相似,古时司马光因为想要打破断代史的局限,方便读者“以史为鉴”,所以撰写了《资治通鉴》;现代熊逸因为想要打破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方便读者“世事洞明”,特推出《资治通鉴熊逸版》。
实拍图
《资治通鉴熊逸版》拉近了普通人与经典的距离,是一本轻松趣味的通俗读物。它不是简单的文白翻译与解读,它具有古代意识与现代意识,以现代人的眼光沉浸到古人的思想意识,客观地看待历史。
熊逸老师既是在讲《资治通鉴》,也不是在讲《资治通鉴》。而是以《资治通鉴》达到一个穿针引线的效果,同样以时间为线索,串讲历史。
实拍图
历史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明鉴为目的,出于对时局的考虑,会删减一些不利于时局的内容。如今的我们读历史,没有这个顾虑,熊逸老师为我们最大限度地追本溯源、还原历史事实,并代入司马光的角色,为我们补充说明司马光当时的心态,增加一些曾被删改的内容,并联络古今中外,增强趣味性。
二、从古代历史看中国孝道的复杂性魏太子坚持雪天下葬,是他不知道劳民伤财吗?不是不知道,但更要坚持自己的孝道,不能由自己开口做这等不义之事,只能由诸大臣领会到自己的意思,想个两全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太子这时需要一个台阶,而且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台阶,这样既能体现自己的孝道,又不劳民伤财。惠施通过周天子葬父的故事,说服了魏太子延期葬父。如今看来,古人这些做法虽然弯弯绕绕,又不乏合理性,我们华夏民族的含蓄,是刻到了骨子里的。
熊逸老师从周天子葬父,又给我们额外的补充了关于风水学的知识点。因为华夏土葬的传统,为防止水土流失、沧海桑田等导致的墓地变迁,于是有了风水学的发展和起源。所以一些事情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跨越时空的博弈,司马光和朱熹的输赢司马光通过写张仪、苏秦等以纵横之术辗转各国,功成名就,却死得凄凉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传统伦理与现实人生的错位。
到底是坚持道德标准,还是顺势而为,抛弃一定的道德?在战国时期,坚持道德就没办法功成名就,如当时的孟子;顺势而为就得舍弃道德,虽然功成名就,却得罪太多,如张仪。司马光选择了道德向善,对张仪、苏秦等人做出了一定的批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世间安有两全法?还真有,那就是朱熹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认知的地基,是儒学的基础,而“善”有了“天理”作为基础,价值观偏好就变成了客观事实。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却给古代儒学打了一针强心剂。
所以,熊逸老师说朱熹战胜了司马光,连带朱熹的个人偏好也跟着“鸡犬升天”,如朱熹推崇的孟子一路走高,朱熹讨厌的荀子和扬雄越来越冷清。
实拍图
熊逸老师说这种现象为我们的读书方法带来了启发——读书没必要只盯着热门书!看书就看自己需要的。
以上只是摘选《资治通鉴熊逸版》的一两件事说明,这些基本都是我以前认知范围之外的知识点,阅读就是不断提高自己认知的过程。
《资治通鉴熊逸版》里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西方的造像和中方立碑而导致的文化差异;川渝是怎样归入中国版图?战国时期的圣人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替罪羊是一种智慧?孟子离开齐国有重大意义,司马光却不在意;司马光为什么把屈原删得干干净净?战国时期的小人物是如何左右大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常有人说:读史以明鉴,明荣辱,知兴替。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基本的文化素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需要阅读复杂的史书,《资治通鉴熊逸版》就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