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春,王正月”,这四个字。通俗的讲呢,就是咱们平时所过的正月。不过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可是不少。正月呢大家应该非常的熟悉,正月不就是,农历一月嘛。正月初一不就是春节嘛。在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当然是这个样子。但是放在春秋时代就比较复杂了。古代可是有三个正月,今天就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三个正月。其实这三个正月呢,是分为三个朝代,夏代,商代,周代。正月也就分别叫做夏正,商正,周正。这么多个正月,其实都是历法不同所造成的,历法从整体来讲,有太阳历和太阴历之称,太阳历就是通过太阳来观测确定时间,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就是太阳历。太阴历,则是通过观测月亮来确定时间,我们现在的农历就是太阴历。但是呢,宇宙要跟人类开一个大玩笑,历法都是以天作为单位的,偏偏一年的精确时间是天,零五个小时多一点。所以任何的历法,不管是太阳历还是太阴历,一年下来都会有误差,我们现在的公历,每年是天,所以一年呢,就误差了,五个小时多一点。四年下来呢,就误差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所以呢,公历每隔四年就要设一个闰日,也就是2月29号,来弥补这些误差。可是这个问题放在太阴历里面,就要复杂得太多。因为太阴历呢,一年是天,每年的误差了五天零五个小时。所以呢,几年下来就可能误差了一个月,补一个月,仍然还是有误差,所以日积月累日期和时间就对不上了。我们看日历觉得是再过三月,但实际上可能已经五月了,所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就必须要在一年中找一天,作为校验这一年时间的定海神针,那么古人呢就选择了东至。之所以这样选呢,就是因为冬至是最容易通过观测就能给确定的。冬至用通俗的讲就是太阳直射地面,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端的时候。而北半球呢,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当时的古人使用铺轨,来测量太阳的影子,越靠近冬至了,太阳的影子就越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至日。冬至日过后,影子就会慢慢变短。既然确定了冬至了,那每年的其他天就好办了。所以呢,古人将冬至所在的月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用天干地支中的地支称呼它为子月,也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个子。冬至月后的第一个月呢称为丑月,也就是丑牛的丑,冬至月后的第二个月能成为寅月,也就是寅虎的寅,以此类推。冬至虽然很容易通过观测来确定,但是以当时天文学的水平来说,想要预测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夏王朝就设置了一个正月,他们把冬至月后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寅月设置为正月。我们理论上说呢,冬至月也就是夏历的11月,因为误差的缘故呢,也有可能在12月,所以每年11月的时候呢,夏王朝就会派专人去留意日影的长度,如果在整个11月中,日影变短了,那么就说明,本年的冬至是在11月,那么12月呢,就开始备置年货,然后正月就开始过年了。如果,走完了11月,日影仍然没有变短,那不就说明了,本年的冬至是在12月。那么夏王朝呢,就会在12月后面再加一个闰12月,过完闰12月之后,才是正月。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然后在冬至后面,设置一个正月,然后每一年到最后发现有误差的情况,那么就把这些零头归属在一个新的闰月里面,也就是闰12月,或者,叫做13月。到了商代商王朝,把正月向前提了一个月,也就是以冬至月后的第一个月,丑月作为正月。到了周代,周王朝又把正月向前提了一个月,以冬至月,也就是子月作为正月。到了秦代,再向前提一个月,以冬至月前一个月,也就是亥月作为正月。这些王朝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就在正月这个问题上较真,显得好像有点孩子气,但实际上,确定正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对于天象的把控,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是不是能够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正朔,正就是正月,也就是每一年以哪一个月来开年。朔,就是每一个月,以哪一天来开乐,正朔呢,实际上就是历法的意思,当一个地方政权要归属一个中央政权的时候,就会说我遵守你的正朔,表面上看呢,是地方政权遵守中央政权的立法,背后实际上是地方政权承认中央政权对天象的权威,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毕竟,古人的天文水平有限。他不停的向前提正月最后的结果是经常出错。以春秋为例,春秋里面就经常有历法,算错了。本来以为是在过正月,但实际上呢,过的是12月。到了汉代,人就已经不堪忍受历法上的错误。汉初,实际上是继承了从秦代以来以寒月作为正月的做法,当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颁布了太初令,重新以隐月,也就是冬至月后的第二个月,作为正月。这个也就是今天农历的前身。今天讲了很多关于正月的前前后后的事情,想说明的就是,春秋里面的正月,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正月,他是周历的正月,所以当我们看到正月的时候了,我们第一反应应该是,把它剪掉两个月,换算成今天的农历的话就是农历的11月。说完了正月,我们来说说王,中国开始三个王朝夏商周,后世称为三代,也称为三王,但实际上呢夏商是程毕,只有周是称王的。从周代之后,秦汉以下介称黄帝。所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王,作为最高领袖的朝代就是周代。所以这里的王呢,实际上指的是周王室,那么,王正月,也就是周王室的正月。翻译成现代话说呢,就是周历正月。说完了王,我们再来说一说春,春秋继室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标注40,他会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然后在每一段前面,把季节标识出来,即使这个季节没有事情发生,他也会空标一个季节,记做春王正月,夏思月,秋7月等等,这是在同为编年史的其他史书里面看不到的。比如说像《资治通鉴》,就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春秋。大概也就是春夏秋冬的简称。当然,春秋里面的春夏秋冬,显得比较机械。他的春指的就是1到3月。夏指的是4到6月,秋指的是7到9月,冬指的是10到12月。注意,这些时间都是周历的。换成今天的农历,那么春天呢,其实就是11月12月1月。如果以今年为例的话呢,我们再把它换成公历,实际上就是去年的12月,今年的1月,2月,这是春。那么明显,跟我们感觉不一样,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冬天,所以呢春秋的春夏秋冬,和我们感知中的春夏秋冬完全不是一回事。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有喜欢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