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点年读过的书时,专门盘点了易中天撰写的《易中天中华史》。这是年5月,学者易中天开始写作的。无论古代还是今天,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渊源悠长,而史书更是汗牛充栋。当进社会的历史书也不少,几乎都是《xx那些事》之类。而易中天决心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用五到六年时间,创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历史巨著。先秦部分除了《国家》至今没有借着,也没有读过,其他的都已经盘点过,因此,从《汉武的帝国》开始。1、《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叫《汉武大帝》是陈宝国主演的,还有一部也是反映汉武帝的电视剧,是黄晓明主演的。居然有两部同样的主人公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可见,大家对汉武帝的故事很感兴趣。刘邦登基后,西汉正式建立,西汉成立初始,百废待兴。刘邦死后,吕后权倾朝野,外戚纷起,酿成诸吕之乱。文景二帝为国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恢复生产。一切都已铺垫好,只等汉武帝登上舞台。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继续锐意进取,使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空前强大。首先,从思想上,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学说成为后世两千年的统治思想。政治上,他加强皇权,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刘邦打下天下之后,为了刘姓江山的巩固,迫于种种无奈,不得不再次选择了“封建”,导致后期八王之乱。而汉武帝必须拨乱反正,但又不能急于求成,于是,他采用推恩制,让诸侯王分出国土,封给自己的子弟。表面上看,把浩荡“皇恩”推广到诸侯王的下一代,但是,这些子弟封侯不封王,而且,他可以推恩,也能随时收回。于是,让诸侯王不能名副其实。他很有战略眼光,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让中原与西域得到物质上和文化上的交流。军事上,他派霍去病击败匈奴宿敌,在河西走廊设立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四郡,让西汉王朝对河西走廊能够掌控,汉武帝执政时期,汉帝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经济上,他听取桑弘羊建议,盐铁官营,大大充实国库实力。在他的经营下,汉帝国傲视东方。而他留下的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最强音。2《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从远古到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直到秦汉。西汉的辉煌历史让我们后人感到如此骄傲。同时,在地球另一边,还有一个帝国崛起,它就是罗马,我们称为大食。易中天用两章(“世界”“历史”)提纲挈领地描绘了从亚述帝国、波斯、希腊、亚历山大时代直至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过程。接着用三章则从“制度”“信仰”“理念”三个层面对汉和罗马两大文明的异同进行了详尽探寻。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当然,西汉也走过辉煌,在王莽篡权后,分崩离析,虽然刘秀也有中兴时代,但却无法再现西汉的辉煌。而罗马的屋大维兵不血刃地架空了元老院把共和政体变成了帝国,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王莽与屋大维,从表面上看,一个像流氓,一个像君子,一个走邪路,一个行正道,但最终的结果,像君子走正道的死于乱军之中成功地失败了,像流氓走邪路的在位四十三年寿终正寝死后封神成功地成功了。然而,一个有着当时最优越制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却为什么能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什么会逐渐失去世界性?消亡了的文明又为什么能重生,并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本书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和信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为我们解开这些奥秘。3、《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说不尽的三国,道不尽的刘关张、曹操、孙权、诸葛亮。而我们四川成都,更是少不了的三国情。有陈寿的《三国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么,易中天又怎么讲三国呢?这肯定难不倒他,他可是在《百家讲坛》讲过《三国》的。其实,三国不是一个朝代,它是一个过渡,它前半属于东汉,后半属于魏晋。但它又是最精彩的过渡。当年易中天品三国的目录,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入手,共分五部来讲,第一部是“魏武扬鞭”,从曹操讲起。而这部《三国纪》却是从“袁绍揭幕”讲起。都知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从董卓进京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可是,易中天这次为什么要从袁绍讲起呢?第一,因为讲袁绍可以引出当时中国一个特殊阶层“士”。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及后是庶族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时代。第二,在当时群雄逐鹿时代,北方的势力代表不是曹操,而是袁绍,他想大展宏图,铲除宦官,可是,董卓进京打乱了袁绍的阵脚,而且,是他引狼入室。而袁绍离他的初衷越来越远,最终在官渡战被寒族代表曹操击败,两年后,袁绍病死,于是,历史的进程发生逆转。乱世之中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谁的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谁就说了算,历史又一次开启群雄逐鹿的局面,而人才是立国之本,这让诸葛亮、鲁肃、陆逊等学者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曹操与袁绍的对决给南方刘备一个崛起的机会,让孙权也有了发展,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然而插曲终究只是插曲而已,不管曹操刘备孙权如何雄才伟略,也不管典韦关羽周瑜等辈如何孔武有力,诸葛亮、鲁肃、陆逊多么有才,又如何挡得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注定了只能成为短暂的过客而已。只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却在三国中占据C位,因为,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需要他的仁,诸葛亮的智,以及关羽的义。4、《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三国是过渡,前半部是东汉,后半部是魏晋,这又是一个乱世时代,和战国不同,那时的读书人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还在想方设法服务自己的母国或者别的国家。可是,魏晋时代不同,读书人不为国家活着,不为君王活,他们为自己活着,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活得轰轰烈烈。魏晋风度的主旋律是什么?人要漂亮地活着。的确,魏晋是唯美的时代;而在魏晋人看来,人物之美不仅是“长得漂亮”,更是“活得漂亮”。这当然并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有勇气,可能还得付出代价。怎么才能活得漂亮呢?不做官,隐居,但是并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居,就像世外高人那样。他们也隐,但江湖中常有他们精彩的传说。他们被称为竹林七贤,弹琴、长啸、饮酒、每个人都留下精彩的故事,刘伶、阮籍的酒,同样的酒,一个走哪儿喝到哪儿,仆人扛着锄头跟在后面,等待挖坑。而阮籍只要酒,哪怕美女在怀都不动心。嵇康的绝唱《广陵散》更是穿越时空,让后人洒下热泪。还有王敦、谢安、王戎、何宴都栩栩如生。只是追求真实的魏晋,同时弥漫着虚伪,魏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所以,所谓的“魏晋风度”,在另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病态的美”。极少数“风流人物”的光芒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百出,难怪,“魏晋风度”只能昙花一现,便匆匆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