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共收诗首,故古人称之为“诗三百”。除去其中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6首笙诗,还剩下首。
《诗经》相传为西周尹国国君尹吉甫采集,据说从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首之多。后来,比尹吉甫小岁的孔子大刀一挥,“歘歘歘”就给砍到了只剩下多首。
孔子编订《诗经》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尹吉甫采集之说,是很可疑的。根据记载,尹吉甫的生卒年是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而《国风》的创作年代从公元前左右到公元前年为止。除非尹吉甫在死后还继续坚持工作了多年,否则他是不可能完成《诗经》的采集的。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周代有一种“采诗”制度。周天子每年春天都会派出一批采诗之官,摇着一种叫作木铎的响器,深入民间去收集民间歌谣。采诗官会把采集到的民间歌谣,经过修订整理之后,层层往上报告,最后由太师(负责音乐的官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天子施政的参考。
显然,由于“采诗”制度的存在,采诗官也绝对不会只有尹吉甫一人,所以,《诗经》为尹吉甫采集的说法,我认为是夸大了。《诗经》全部作品的跨度有多年,应该是很多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尹吉甫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人。
由于是民间歌谣,很难考证出作者,所以,采诗官在采集的时候,也没有记录作者——在那个年代,显然没有版权意识,更没有稿费,连孔子都是“述而不作”,一首小诗,谁还会想着要声明自己是作者啊。因此,《诗经》的首诗中,绝大部分诗作的作者已无法得知。
但要说《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可以吗?看样子也不行。《诗经》中一部分作品,已经明确是周代贵族文人所作。比如,根据《尚书》记载,《豳风·鸱鸮》的作者是周公旦;《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诗,是尹吉甫所写;《邶风·燕燕》一诗乃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所写。朱熹甚至认为,《邶风》开篇五首诗(包括《燕燕》在内)都是庄姜所做。
所以你看,连现代人认为的《诗经》中最有价值的《国风》,也不完全是民间歌谣。除去上文所说的《豳风·鸱鸮》和《邶风·燕燕》,就连《诗经》第一诗《关雎》,其作者也很可能是为贵族文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诗中的几个句子可以看出。第一个句子是“君子好逑”。在古代,“君子”这个词,可不是随便哪个普通老百姓就能用的,指的是“统治者或者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
然后是“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这两句。别说在西周了,就算是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般老百姓家里也是不大会有琴瑟,更不可能有钟鼓的。西周的金属冶炼不易,普通人家里不可能奢侈到拿青铜做钟——能够演奏音乐的钟,那可是编钟啊。
所以啊,《关雎》才应该是凡尔赛文学的鼻祖,因为它在诗情画意、云淡风轻中就炫了富。
阅读更多《诗经》相关内容: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以前的《诗经》都白读了《诗经》里的这首诗我们都用错了?不,是你们想多了从《诗经》到减肥:女性审美进化史《诗经》中最有名的这首诗,被误读了几千年大邦之风——李山讲《诗经》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3.3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