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阳宫殿建筑研究

秦都咸阳背景概况

秦已拥有西垂、雍城为强大后方,秦都雍城后期发展不利,先后以径阳、栋阳为临时性都城,很好的遏制魏国西侵。随后战国时期,秦谋划一统群雄,迁都咸阳,开始最盛时期,最终灭六国而统一全国。从公元前年开始咸阳作为秦都城,直到秦朝灭亡历经共年之久。在这一个多世纪中,商鞍变法强秦;秦惠文王并巴蜀,秦拥有关中、巴蜀两片富饶之地,国力倍增;昭襄王远交近攻,使秦国成为超级大国;秦始皇仅用了十年的时间,灭六国一统全国,建立秦帝国,咸阳成为全国的中心。虽着秦发展壮大,秦都咸阳宫殿建设也逐步发展,最终形成规模宏大,无以伦比的王者之都。

秦都咸阳无城郭,是开放性的城市,北依九宗山,南有秦岭,依渭水而布,以天象布局,形成天人合一之境界,构成庞大的都城。在广阔的八百里秦川,秦先后建设了大小宫殿、宗庙竟有四百余座,大型夯土建筑群密布,飞阁复道相连,与山川、河水、星宿浑然一体,极为壮丽。

宫殿建筑群布局

宫殿建筑当年之景象已不可见,从发掘的遗址看,可知当时宫殿设计和建筑的风格。如咸阳市渭城区牛羊村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殿基高出地面6m,夯土台面与四周分布着用途不同的屋宇,是当时盛行的高台建筑。有学者对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布局规律做了初步研究:以城市中心为圆心,半径不同,划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范围。

第一个范围较小(半径约30公里),宫殿建筑分布密集,是都城的中心区,沿南北轴线,由北向南,渭北有望夷宫、咸阳宫,渭南兴乐宫、阿房宫;沿东西轴线,自西向东,渭北有居住区、仿六国宫、咸阳宫、兰池宫,渭南章台宫、武库、极庙(即信宫后改称极庙)、阿房宫。第二个范围较大(半径约公里),囊括关中大部分地区,宫殿建筑分布较散,依渭水而布,自西向东分别有羽阳宫、掳宫、鸟泉宫、长杨宫、梁山宫、甘泉宫、芷阳宫、步高宫、步寿宫、平阳宫、林光宫、池阳宫、藏阳宫、宜春宫等等。咸阳文物遗产丰富,秦宫殿遗址甚多,堪称秦宫殿建筑遗址博物馆。

从宫殿建筑的整体布局看,虽没有宫城,宫殿较多,且建设于不同时期,但宫殿基本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布局,一个中心就是第一个范围内围绕咸阳宫、阿房宫展开的宫殿密集区,一条轴线是以咸阳宫等宫殿建筑形成的南北向轴线,另一条轴线是渭水为轴,宫殿建筑南北依渭水分布。

“象天法地”

另外,商都“天邑”、周都“天室”都蕴含“象天法地”的思想,秦都咸阳也体现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思想。有诸多学者对布局与天象之间做了分析,利用冬至前后18:00至20:00咸阳市区“视角之天象作印证,得出秦都咸阳平面布局与其上空星象的对应关系:天汉(银河)对应渭水,紫微垣对应咸阳宫,阁道对应复道,营室对应阿房宫等。另外还有,扶筐、天厨对应市井及居住区,咸池星对应兰池宫,天苑星对应上林苑等等。

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

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建设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众多诸侯国过度的建筑技术的优点及风格,秦灭六国,“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其相应考古发掘遗址显示,建筑基址分布稠密,平面布局各不相同。我们认为秦仿作六国宫室,不仅是六个独立的建筑,而且融不同建筑技术及艺术风格于一炉,各取所长,创造性的建造都城、宫苑,其宫殿建筑设计风格、技术都有新的融入和提高。

秦吞六国,宫备七国,凌驾群雄,如何体现集中的王权,除了上文提到的“象天法地”、仿六国宫,更加追求布局严谨,规模庞大,借台筑殿,以形成宏伟而气势逼人之宫殿,例如,从秦始皇新建朝宫一一阿房宫,以及其规划思想中可以清晰的看出秦宫殿建筑的这些特点。秦都咸阳宫殿建筑众多,难以一一叙述,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及相关研究情况不一,在秦都咸阳一个多世纪的建设中,无论从秦的发展角度还是现存咸阳宫殿地理布局角度,咸阳宫、阿房宫无疑是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因此,秦都咸阳之宫殿建筑研究中将重点对秦咸阳一号宫殿、阿房宫进行剖析及研究。

秦咸阳一号建筑背景概况

遗址位于咸阳市窑店大队牛羊村北源上,南近渭水,发掘前如大场,东西60m,南北45m,高6m。发掘后发现遗址的地面、墙面有多次维修、改建的痕迹,局部垫有焚毁的瓦砾,可以感受到秦咸阳城发展壮大的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楚人一炬”的“三月大火不灭”给这座宫城带来的巨大灾难。

关于秦咸阳第一号建筑遗址的功能性质,在考古发掘之后不久曾有争论,有的认为其为某宫殿门阀遗址,有的认为是六国宫室之一,有的认为可能“冀阀”之西阀,可能出于对遗址夯土基址对称的特点进行推测分析,甚至有学者后来又提出是祭祀建筑。但在遗址考古简报中认为该遗址称为“秦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另外咸阳博物馆王巫忠先生认为,一号遗址可能是秦惠文王时期建造的宫室之一,同样,杨鸿勋先生认为遗址位于宫殿区中部,应是战国时期咸阳旧宫某殿遗存,从位置看不属“仿六国宫”遗址,由于文献不足,属咸阳宫何殿,待进一步考证,通过对遗址的复原研究,提出以沟为中轴对称,二元构图的“两观形式”,推测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观”发展而来,观由阀衍生而来,观是在阀上建屋。秦咸阳一号宫遗址原状是观的另一种发展,乃早期宫观例证。

遗址性质为宫殿建筑,“仿六国宫”之位置,因此遗址应该不是其中之一,但此建筑形式引起的争论有可能与之有关,受到六国建筑形式风格与建筑技术融合的影响,结合秦吞六国之野心与气势,宫殿建筑形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且秦都咸阳发展有多年,虽这咸阳城规模的扩大,其各建筑都在不断的修缮、扩建、新建的基础上形成,最后秦始皇又在咸阳旧宫的基础规划阿房宫,建筑功能性质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秦咸阳一号宫殿建筑特点

台基全是夯筑而成,土质清纯、坚硬,形式为战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台基台面上及台基四周分布了不同用途的房间,紧密相连,台基顶部为主体殿堂。杨鸿勋先生在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其做出了复原研究。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形,以牛羊沟为中轴,高台宫室东西对称,复道相连。就西部基址而言,夯土台顶部建有最大的主体宫室,环绕主体的诸多宫室灵活排列。底层外围距台壁lm多处有一圈p廊,檐柱可能采用明柱,是宫殿遮阴避雨的通道,有起到保护台壁的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高台建筑的研究发现,这也是高台建筑惯用的手法。

夯土台基内北部有两个房间,西南角整齐排列了五个房间,东西各有两处楼梯可以登上台基顶部。上层最大室平面接近方形,共有五个门,其东南侧有一个房间,其西侧有残存坡道,说明其上还有楼层。坡道以西有三个房间,建筑外围仍有廊一圈,北为雨道和开敞的“榭”,南部有露台。如此,东部台基与西部台基对称,建筑基本对称,以阁道相连,形成秦咸阳一号宫殿建筑。建筑细部,当时的平座、栏杆、腰檐的大致形象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铜签、铜壶、铜舫上描绘的的宫殿建筑图形。

秦咸阳一号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宫殿建筑的特点:1)建筑为高台建筑,利用夯土将建筑抬起,形成高大建筑形象,同时利用夯土围合房间;2)夯土台基周围布以围廊,既是遮阴避雨之通道,又为夯土台基之防护;3)建筑有露台、阁、榭等室外或半室外过度空间。秦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研究与复原成果,是建筑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秦宫殿建筑更细致的布局和特点,包括建筑形态、空间组织及功能、结构以及构造等方面,为秦宫殿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方法与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