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人家喻户晓,但你可知被救的小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们自年开始就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县的史实写进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历史考证,终于在年的十月获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自年春季开始供全国中学生使用。如今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上,关于司马光的注释已经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零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这个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光山县以此为据可以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要知道如今旅游业也是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司马光砸的是缸吗?年是司马光诞辰周年,这位宋代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曾经编撰了《资治通鉴》,这是一本编年史的巨著,对后世展示了一千多年的王朝更迭的历史,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我们现代人研究古代的历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司马光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他砸缸的故事了,这段故事最早记载在古籍《冷斋夜话》中,后来被收录进正史《宋史》一书中,这个故事说的是司马光7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有一个幼童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其余的孩子都害怕得不知所措,只有司马光临危不惧,把缸砸破救了这个小童。令人没想到的是,围绕这个故事还发生了不少争论。年的时候收藏家马未都提出了一个观念,他认为“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他举例说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很可能就是编造的。他质问历史学教授赵冬梅:“你说司马光砸缸,用的是什么砸的?”赵老师说是石头,他又追问,确定吗?不是锄头,不是别的,是石头?你怎么知道的?在大家看来这个问题有点胡搅蛮缠了,因为宋史中明确提到了:“光持石击瓮破之。”他又指出能够让一个7岁的孩子掉进去的缸至少得有1米左右的宽度,而宋朝还没有能力造出这样的一口大缸来。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老师的反驳,杨老师解释了,就“缸”而言,从宋朝瓷器实物论证、瓷器烧造工艺论证都可证明其可实现性:湖北襄阳宋墓有挖掘出宋朝壁画,壁画中有大水缸的出现,说明宋代已有盛水的大缸。其他还有杭州和山东等地也出土过直径或者口径超过一米的大缸。《宋史》中提到的司马光砸的是“瓮”,而记载宋史的是元代编撰历史书的人,那个时候的缸和瓮已经通用,所以说司马光砸的是缸也好,瓮也好,只是称呼上的不同,本质是一个东西,都是盛水的器具。所以说马未都说的这个故事是编造的言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他本是收藏古玩方面的专家,在这件事情上妄言实在是不够专业了。砸缸救了谁?近年来,河南光山县为了配合宣传司马光的事迹,投资拍摄了一部大型三维启智动画片《少年司马光》。这部动画片共有十三个单元小故事,有“诞生记”、“胡桃记”、“麻鸭记”、“高跷记”、“砸缸记”等。剧中胡桃、麻鸭及高跷等故事,都是光山特色美食与民俗活动,其本意是为了宣传现实的光山,所以其中的不少内容都是“添砖加瓦”杜撰出来的小故事。包括“砸缸记”中提到司马光砸破水缸救的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在他被救后的第二天,他的家人还提着礼物上门道谢,上官尚光成人后移居光山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曰“感恩亭”,用来纪念司马光救命之恩,这些内容全部都是动画片为了教育孩子知恩图报而杜撰出来的故事,没想到被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用来当成真正的历史资料传播了出去。有的人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说在上官家的族谱中有详细记录这件事情,其实翻遍历史书也找不所谓的“上官尚光”,更别提“上官家族谱”了。宋史中并未提到司马光救的孩童是谁,可能是因为这段历史要讲述的重点也不是在他救助的孩童上,而是他急中生智的这个过程。参考《宋史》中这段记录的前半部分,均在说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像个大人一样,整天捧着《左氏春秋》看个不停,所以后面孩童掉入缸中,他与其他慌乱的孩子不同,像个成熟的大人一样寻找解救的办法,最终救人成功。这位被救的孩子应该就是一个院中玩耍的孩子,之所以没有详细记录可能也是因为后续无甚可写吧。为编《资治通鉴》发明了“警枕”其实除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有史可查的。宋代范祖禹在《司马温公布衾铭记》记载:“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说的是司马光在编辑《资治通鉴》的时候,巨大的工作量迫使他没日没夜的查阅史书,他怕自己疲惫的时候会睡觉睡过头,就用一块圆木头当做枕头,这个枕头非常容易滚动,只要枕头滚走了,他就会惊醒起身继续工作。他给这个枕头起名叫:“警枕”,以此警示自己,珍惜时间。《资治通鉴》耗费了司马光一生的时间和心血去完成,写完后2年他就过世了。现存的《资治通鉴》共有卷,附录等资料另有30卷之多,共多万字,是一部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巨作。小结: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要懂得分辨事实,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盲目听信一些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言论,有一些历史上的事件会因为记录文献的丢失或者记录的不全而给后世的学者带来很多不便,这是因为历史一般都是由后朝的人去编撰的,存在一定的偏差性,一方面是相关人物多半已经作古,无法考据,另一方面历史是由“胜利的朝代”编写的,对前朝的历史有一些篡改也不奇怪。我们现在会有很多热爱历史的专家去做专门的研究考据,去追寻历史的真相,还有一些历史爱好者或者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会根据一些史实碎片和自己的猜想去构思一些故事。例如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约瑟夫.铁伊曾经写过一本小说《时间的女儿》,我们都知道英国王理查三世在英国的历史中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传说他为了篡位谋害了他的两名侄儿。但是在小说中作者利用主人公探长格兰特之口说出了她自己的猜想:英国著名的皇帝理查三世是一个被小人诬陷的伟大人物。虽然在书中她列出了很多证据,但是最重要的部分靠的是她的猜想,并没有史实作为支撑。所以读者在看的时候要多留心,小说是小说,正史是正史,千万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要尽量参考正史,不要去看一些所谓的“野史”,在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或者轻信别人的话,这个道理运用到任何事情上都是适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