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丨常识积累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

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

01

编年体史书

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记载了年的历史。

02

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来的“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03

典志体史书

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按照分门别类来表述相关典章制度,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共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计九门,门下有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涵盖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较《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

04

纪事本末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各朝代的纪事本末。

05

国别体史书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06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07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