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四十六公元前687686年

中科医院专家 http://www.yunweituan.com/

《春秋·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秋,大水。无麦、苗。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穀。

这一年的中原没有大事,除了齐襄公和文姜约会之外,就是两次天灾,流星雨和大水。造成:成熟的麦遭雨无收,黍稷的苗也漂没。似乎在说,正因为文姜不顾伦理道德,与齐襄公频繁约会,才导致了天灾的降临。

而《左传》却说: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

还特别说明,此次大水灾,并不影响鲁国的总体秋收,没有造成饥馑之灾。

《左传》的用意不言而喻,是为其国母文姜保留一丝体面。她虽然和齐襄公约会,遭受了天道的不满,但并没有引起严重的灾难。

另外,不见于《春秋》、《左传》的秦国,在这一年,灭了小虢国。值得一说。

说到虢国,历史上分歧比较大的一点,在于周朝到底有多少个虢国?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水经·河水注》卷四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谓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年)“灭小虢”。于是便有了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的说法。

而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学者认为,西周初期,周王所封只有二虢,一为东虢,封邑荥阳,公元前年为东迁的郑国所灭。一为西虢,封地宝鸡。西周晚期,西虢东迁,族人一支滞留原地,史称小虢。另一支则东迁到今三门峡、平陆一带,因其地跨黄河南北,隔河相望,故有南虢、北虢之称。今人则一般称其虢国,公元前年亡于晋国。

《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表明春秋初年秦武公初行郡县制时灭掉了一个名“小虢”的国族。说明,这个小虢国,只是西虢东迁,留在原地的一部分支而已。

《春秋·庄公八年》: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甲午,治兵。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秋,师还。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公元前年,齐襄公不再沉迷淫乐,联合鲁、陈、蔡三国,攻打郕国。

郕国,史书亦作“成”、“盛”,为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

“成”的甲骨文来自一种武器,长柄带刃,或“钺”或“戈”,早期用来擒捕猎物或防御猛兽攻击,随着部族之间掠夺和战争的出现,“成”演变成武器用来征服敌人。

周武王将弟弟叔武封在“郕”地建国,或许是希望其能征服东夷,为周朝守护东方这片国土。

然而,郕国的历代国君却不思进取,历经三百年的发展,丝毫没有发展壮大,反而成为了齐、鲁两国的附庸,左右摇摆。

郕国国君的鼠目寸光,可以从一场偷袭就能看出来。

《左传·隐公五年》记载:“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原来,公元前年,郑庄公发兵攻卫国,报复去年的“东门之役”(指卫国助宋殇公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事件)。卫国联合盟国南燕奋力抵抗,还是被郑国打败。

郕国国君瞅准这个时机,发兵偷袭卫国,占了一些便宜。

不过事后,卫国狠狠进行了反击,从“卫师入郕”来看,郕国吃了败仗。

公元前年,郕国因投靠鲁国而得罪齐国,被齐僖公联合郑庄公痛扁一顿,而投降臣服。

公元前年,郕国又不知何故,同时得罪了齐、鲁两国,被齐、鲁、陈、蔡四国讨伐。

由此来看,郕国真是愣头青,看不清形势,到处得罪人。属于实力弱,但嘴硬的主,被收拾是必然的结果。

《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左传》: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郕国嘴硬,但膝盖软,被齐、鲁两国一阵组合拳打下来,立马下跪请降。不过,郕国国君耍了一个小心眼,他向齐襄公投降,却不向鲁庄公投降。

郕国国君的这个举动,引起了鲁国大将庆父的不满。年轻气盛的庆父,跟鲁庄公提议攻打齐国军队,教训一下齐襄公,叫他知道谁才是老大。

鲁庄公却说,要以德服人。既然郕伯不向我投降,就是我德行有亏。那么,我就应该提高德行,用德行感化他,让他来投降。

若依《左传》所述,鲁庄公应是一位迂腐的道德君子。实际上呢,他并不是。从他容忍母亲文姜和齐襄公约会,就能看出,他并不迂腐。而且,鲁庄公长相英俊,武艺高超,更有善战之名。在后来的齐鲁长勺之战,鲁宋乘丘之战,鲁庄公都发挥优秀,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鲁庄公对庆父所说的话,是为了避免齐鲁不必要的冲突。而鲁国史官将其记录下来,以赞扬鲁庄公的高尚品德,也是出于《春秋》大义。

再来看齐襄公,他即将落幕。

“秋,师还。”

“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弑君者,公孙无知。

其实,公孙无知和齐襄公是堂兄弟,他们都是齐前庄公的孙子。公孙无知的父亲夷仲年,是齐僖公的弟弟,受其器重。并且,公孙无知也得到齐僖公的喜爱,待遇甚至与世子姜诸儿(后为齐襄公)。这让年少的姜诸儿不满。

等姜诸儿继位后,记仇的他,立即下令取消公孙无知超高的待遇,以公孙的正常待遇来对待。公孙无知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他的身份只是公孙,怎么能享受世子的待遇呢。

不过,一个人的出现,勾起了公孙无知的潜藏心中的野望。

这个人就是连称。没错,就是那位前年被齐襄公派往葵丘驻守的主将。

当初,齐襄公承诺一年之后就找人接替他们回来。

瓜熟蒂落,一年时间到了。可是,连称却不见齐襄公派人来。

连称心想,可能是齐襄公把他给忘了。

于是,他就派人给齐襄公送瓜过去,并请求派人换防。

齐襄公一听,很生气。好你个连称,你什么意思,你给我送瓜,是指责我做错了事吗?我做事,还需要你提醒。

齐襄公怒道:“孤自有安排,何须尔等多嘴!”

连称收到消息,很是气愤。他早已想念临淄的繁华,哪里还能在偏僻的葵丘小城多待。只是无奈,他不能违抗君命,擅离职守。

不死心的连称,还写信给妹妹(她是齐襄公的姬妾),希望她能帮忙跟齐襄公吹吹枕头风,让他回临淄。

连称妹妹本是年轻貌美,却被齐襄公冷落,整日待在宫中郁郁寡欢。收到哥哥的信,她反而抱怨道,“我连他影子都见不到,你叫我怎么跟他提?你不是大将军吗?有本事就带兵杀回来,也好把我从这牢笼中解救出去···”

连称收到回信,更绝望了。这回临淄,恐怕遥遥无期了。

就这样,连称每日借酒浇愁愁更愁。其实,酒只能让人片刻忘记烦恼。酒醒之后,人反而会更加烦恼,更加怨恨。

这时候,若是有人开导劝解,连称心情或许会舒畅一些。

可惜,与连称一同驻守葵丘的副将管至父,也是负能量满满,对齐襄王充满怨恨。

某日,管至父突然说道:“若姜诸儿一直在位,你我回临淄的愿望,怕是要永远落空。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放手一搏。”

连称懒洋洋,随口一问:“如何一搏?”

管至父目露凶光,说:“先君在时,对公孙无知特别宠爱,待他如世子。姜诸儿继位后,就降了公孙无知的待遇。公孙无知必然怀恨在心。我们不如和公孙无知联手,暗杀姜诸儿,拥立公孙无知为新君。此事若成,你我不仅能回临淄,还能坐上高位,手握大权。届时,金钱、美女,享之不尽也!”

连称突然酒醒一般,腾地站起身来,拔剑道:“大丈夫,说干就干!”

两人经过一番细致谋划后,管至父负责筹备粮草军队,连称则秘密潜回临淄,说服公孙无知。若公孙无知不敢,则杀之,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

连称密会公孙无知,说出目的,问他愿不愿意。

公孙无知惊愕不已,还有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仿佛被幸福砸晕了,想也不想,便答应了。并且,他还承诺,“我若为君,必娶你妹为夫人!我们共享富贵!”

于是,二人商定,招募死士,在齐襄公出行打猎之时,对其夜袭。那么,如何提前得知齐襄公的行程呢?这就要靠连称妹妹、齐襄公姬妾在宫里打探消息了。

此事见于左丘明所写的《齐连称、管至父之乱》一篇。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以前被襄公屈杀者)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屦。反,属屦于徒人(徒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伪装襄公躺在床上替死)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关于齐襄公被杀的具体时间,及被谁所杀,《春秋》和《左传》的说法是有出入的。《春秋》说是十一月,被公孙无知所杀;《左传》说是十二月,被公孙无知、连称所派的死士所杀。

但,对于齐襄公的死因,是没有争议的。他是死于无信,对臣子无信用,结果遭致他们怨恨而被杀,真是令人唏嘘。

对于齐襄公的评价,汉武帝认为,其“灭纪而复九世之仇”,乃大丈夫所为;而司马迁则认为,其“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於妇人,数欺大臣”,德不配位。后人的观点,大多与他们类同。

不可否认,齐襄公虽然品德不行,但对齐国是有功绩的。他在位期间,吞并纪国,既报了先祖的仇,又扩大了齐国版图。还有,他干涉鲁、郑、卫国君人选,为齐国营造积极良好的外交环境。

所以,齐襄公对于齐国来说,算是位功大于过的国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