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存在长达五百多年,却为何一直衰弱不堪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ww.t52mall.com/

周朝,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第三个大统一的王朝,也是华夏历史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作为前承夏商,后继秦汉的朝代,周朝是古代独立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周王朝也孕育出诸多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辉煌璀璨的成果。

▲西周青铜戈

周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承前启后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自周朝开始实行的宗法、礼乐、封建等制度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再伟大的王朝也终有落幕的一天,时代的车轮不会因为前人的伟大而停下前进的步伐。

在历史上,周朝又被划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结束时还发生过中国古代史中十分著名的昏君故事——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公元前年,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将西周首都从原来的镐京东迁至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以此为标志,长达五百多年东周王朝的统治开始了。虽然西周和东周在朝代上同归属于周朝,但是西周与东周的实力、影响力却大不相同,在后世的评说中,东周的历史地位也远不及西周。其实东周的统治时间其实比西周更长,在八百年的周朝统治中占据了整整五百多年。然而非常奇妙的是,在东周统治的五百多年里,周王室从未强盛过,反而一直处于衰弱不堪的状态,以至于东周王室受制于各个诸侯国,最后周王朝反被曾经分封的诸侯国所灭。而且更加奇妙的是,在这东周长达五百多年的统治中,东周也没有出现一位力挽狂澜、为周王朝续命的中兴之主,以至于最后东周王室式微不堪,中原大地逐渐走上了春秋战国的乱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周一直衰弱不堪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周在五百多年的统治里也没出现一位有雄心壮志去改变积弱王朝的君主?

领土缩水,经济动摇

东周王室的衰弱首先从它能掌握的领土开始,土地是当时王朝的立身之本,王畿的大幅减少是导致东周王室衰弱的根源。

▲分封制图示

周王朝自建立起就实行分封制,一方面统治者通过分封制管理、制衡各个诸侯国,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分封制不断削弱诸侯国的力量。这样的设想是十分美好的,西周时期的强盛也足见分封制的优越处。当时,受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被称为王畿。原来受到西周天子所统治的王畿,包含了当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关中地区和洛阳盆地。周天子统领的王畿所在本来是天下间最为富饶的,沃野千里,农耕条件十分优越,能够产出丰富的物产,经济发达。也正是如此,这片区域成为了周王朝立国根基所在。也正是这片土地支持着周灭商,并支撑着周王朝的统治。

自古以来,经济优势造就强大的国力与话语权,可以说,王畿是周王室的立身之本,也是让周王室凌驾于各个诸侯国之上的实力来源。

▲平王东迁

但是,西周以来的多次战乱对该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土地的破坏与人口的流失对于当时都是十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动摇了东周王朝的经济根源。周平王即位后选择将都城从原来的镐京东迁至洛邑。东迁洛邑后,为了继续获得晋秦等大诸侯国对自己的支持,周平王还将大量的王畿土地分给了这几个国家。从此之后,东周的国家领土面积只有方圆六百多里左右。对比当时其他诸侯国达到数千里之上的领土,东周王室占有的领土严重缩水。东周王室失去了大片王畿丰富物产的同时,也失去了可以倚仗的天然关隘。东周王室的物质资源、经济水平以及军事实力都大幅缩水。领土的大幅缩水也让东周王室直接丧失了在资源上对诸侯的绝对优势。

▲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领土

之后东周王室的领土还遭到各个诸侯国的不断蚕食。在战国末期,东周王室实际统治地除了北面临河外,三面都被当时的韩国所包围,仅仅只剩下了七邑。到了后期的东周,甚至没有一直属于自己的军队。东周末代君主周赧王在与秦军交战时,还需要向诸侯国借钱才能组建起自己的军队,结果这支借来的军队还被骁勇善战的秦军轻松打败。后来周赧王被债主追债,逼不得已逃到高台之上,还留下债台高筑的典故。

即位法统不正,内乱不断

领土缩水导致的经济问题,是东周王室衰落的根源,那么礼法崩坏就是东周王室长久以来的症结。

世人皆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了东周的结束,但实际上,那只是流传于民间的表因,周幽王废申后,废嫡立庶才是取祸之因,废嫡立庶才正是导致西周结束的真正原因。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则是当时的一大诸侯国。周幽王为了褒姒为后,另立伯服为太子。企图废后废嫡,这一举动触及了许多贵族的利益,申后的母族申国首当其冲。为了逃避突如其来的祸事,申后和其子宜臼逃亡到了申国,寻求庇护。申后的父亲申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联合西北的游牧民族犬戎部落进攻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拥护外孙宜臼为天子。

▲周平王姬宜臼

申侯为支持自己的外孙而举兵谋杀了当时的正统天子周幽王,此为弑君,是不忠不义之举。宜臼为夺得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而参与谋杀,此为弑父,是不忠不孝之举。再加上申侯等人与周王朝最大的敌人犬戎部落联手,还对宗周地区进行了烧杀抢掠。这些行为引起了重视礼乐制度的周人不满,导致周平王非常不得人心,因此他的即位之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在东周初年,二王并存的局面存在长达二十多年。以申侯为代表的几个诸侯国支持周平王宜臼,以周朝大贵族和周朝重臣为代表的周遗民则支持周平王之弟周携王余臣。周平王为了赢得秦晋两国的支持,也为了结束二王并存的局面,周平王许诺事成之后将王畿的土地分封给两国后,晋文公便在虢国杀害了周携王。

再结束二王并存的局面后,周平王虽然顺利即位,但许多诸侯并不为臣服,而且不向周平王缴纳贡赋。贡赋是当时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失去了诸侯的贡赋,东周王室的财政上出现了大量问题。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甚至没钱为周平王举行葬礼,还要派使臣到鲁国去要钱。

西周第一位君王周平王的王位来的不够正统,成为东周王室逐渐丧失天子威信、礼崩乐坏的第一步。王位是弑父而来,那么周平王又怎么再可能通过礼法来约束众诸侯呢?

而且在周桓王之后,东周王室内部还接二连三的出现各种内乱。整个东周时期,王室内部就发生过六次王位之争,又称庶孽之乱,分别是周庄王时的王子克之乱,周惠王时的王子颓之乱,周襄王时的王子带之乱,周景王时的王子朝之乱。除了王室内乱之外,东周朝廷内还发生多次权臣内斗。于内,王室内部频繁动乱,于外,朝堂统治不稳。

每次王室发生内乱、权臣为了权利自相残杀,周天子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镇压、解决,只能依靠大国干涉来解决问题,维持平稳的局面。与之交换,周天子每次都要拿出土地、人口、城邑来回馈出面解决的大国。这都极大地消耗了周王朝的力量,使得后世东周历代天子只能勉强支撑残局,苟延残喘。

而且纵观东周历史上的几次王室内乱,大都和废长立幼、违背嫡长制有关。立嫡立长是周朝、周礼、宗法制、分封制立国的重要基础。东周王室带头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是在削弱自己作为天子的权威。如果连东周王室都不把立身之本的礼乐制度放在眼里,更遑论逐渐壮大的各诸侯国了。

如果说东周王室是因为领土缩水而导致式微,那么导致东周王室失去话语权的就是从嫡长制的混乱开始。

政治制度僵化,跟不上时代变化

领土缩水的根源问题,东周王朝内部的隐患,最终给东周王朝致命一击的是与诸侯国的巨大差距。而真正让各个诸侯国与东周王室拉开巨大差距的是他们在政治政策上的差距。

▲井田制

在东周时代,各个诸侯国都先后进行了大量的政治上的变法和改革,废除了原来的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转而开始实行郡县制,打破了不断分封土地导致王室逐渐走下坡路的格局,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且礼崩乐坏之下,大诸侯国开始对小诸侯国进行兼并,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而东周王室在政治制度上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几乎从未进行过变法或是改革,依旧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实行世卿世禄制,东周王室的直辖领地里还有不少小诸侯并存。这也就导致了,东周王朝向着下坡路越走越远。

▲周天子军队大战郑国军队

虽然在东周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也出现了一些企图恢复天子权威、振兴周祚的周天子,但他们的壮志雄心没能取得什么成效。周平王之孙周桓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周桓王在意识到东周王室积弱后,他决心振作东周王室。为此,他出兵干涉晋国国政,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在周王室振兴刚有希望的时候,周桓王选择讨伐郑国。这场战争最终以周桓王率领的多国军队大败于郑国军队结束,周桓王还被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臂膀。

此战的失败所带来的结果远远大于一场单纯的战争失败。在此战之前,东周王室尚有威势。虽然实力远不如以前,但终究是正统王室,天下诸侯不敢对其轻举妄动。而祝聃射中桓王的这一箭不仅撕破了东周王室强装的表面,同时还让周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

综上所述,东周王朝一直处于衰落状态,根本原因是因为逼狭的国土和贫乏的资源不再足以继续提供维持王朝体制的国力,而且国土过于逼狭间接导致了王朝内部不断发生内乱。东周王朝还能以衰落的状态维持五百年之久,也因分封制特有的韧性。分封制在平衡各个诸侯国实力间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东周的衰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说,周朝成也在分封制,败也在分封制。

▲西伯侯拜访姜太公

也许真的如同传说一样,周朝八百年而亡的历史早就在西伯侯姬昌为姜太公拉车时注定了。传闻西伯姬昌求贤若渴,拜访姜太公时,姜太公要求姬昌为自己拉车。姜太公的要求看似无礼,实则大有深意,一是为了看周文王礼贤下士的诚意,二是为了占卜周朝的天命。周文王为姜太公拉车,一口气朝西走了步,又朝东走了步。所以前为西周三百年,后为东周五百年。由于向西的三百步里文王步履稳健,西周也因此富国民强,繁荣昌盛。向东的五百步,由于周文王步履不稳、跌跌撞撞,因此东周式微、衰弱。最后周文王摔倒在地,五体投地,于是便出现了春秋五霸。天机不可泄露,姜太公并未事先告知周文王,贵为诸侯的周文王却为一介白衣拉车。因此也就有了“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千古佳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