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一则
常思某人境界①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②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①境界:境遇,状况。
②德业:德行和功业。
常想到别人的境遇状况比不上自己,别人的命运也比不上自己,就可以感到满足;常想到别人的品德功业超过自己,别人的学问也超过自己,便应该感到惭愧。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二则
读《论语》公子荆一章①,富者可以为法②;读《论语》齐景公一章③,贫者可以自兴④。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①公子荆一章:孔子赞美卫公子荆擅长治家,而且能够知足常乐。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
②为法:成为法则。
③齐景公一章:齐景公贪图享乐,生活奢靡,死后无人称赞。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于首阳山下而不食周粟,死后却被人们颂扬至今。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
④自兴:自我奋发兴起。
读《论语·子路》公子荆那一章,富有的人可以作为立身处世的法则;读《论语·季氏》齐景公那一章,穷困的人可以找到奋发兴起的动力。
为之而奋发。割舍不下钱财的人,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的人,不可能成为忠臣。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三则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衣禄①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②。
①衣禄:指一个人衣食福分。
②久延:原指长寿。在此有长久之意。
财富与显贵,都容易招来祸端,一定要保持忠厚谦恭的态度,才能避免大的灾祸。一个人一生的福禄最初都是有定数的,一定要节用俭省,才能使福禄长久绵延。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四则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①贤关②。
①圣域:形容圣人的境界。
②贤关:典故名。比喻进入仕途的门径。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汉书?董仲舒列传》
原本的意思是“要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产生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后遂以“贤关”喻进入仕途的门径。
为善招来的是祥瑞福报,为不善招来的便是灾难祸患,由此可见在尘世间已经有了天堂与地狱的分别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并不一定就会被隔绝在圣人的境界之外。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五则
和平处事,勿矫俗①为高;正直居心,勿设机②以为智。
①矫俗:故意违背习俗。
②设机:使用心机。
为人处世要心平气和,不要故意违背习俗,自命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刚直,不要把设计机巧当做聪明才智。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六则
君子以名教①为乐,岂如嵇阮②之逾闲③;圣人以悲悯④为心,不取沮溺⑤之忘世。
①名教:指人伦之教、圣人之教;亦为儒教之别名。
②嵇(jī)阮:指三国时期,藐视礼教的嵇康和阮籍,二者皆为竹林七贤之一。
③逾闲:越出法度。
④悲悯:感同身受的哀伤与同情。
⑤沮溺(jǔnì):泛指隐士。沮指长沮,溺指桀(jié)溺,为春秋时避世的隐者。
君子把遵奉儒家名教当做乐事,怎能像嵇康、阮籍那样恣意放荡越出法度;圣人抱着悲天悯人之胸怀,关心天下苍生的疾苦,而不取法长沮、桀溺的避世独居,不理世事。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七则
纵子孙偷安①,其后必至耽②酒色而败门庭③;教子孙谋利,其后必至争赀财④而伤骨肉。
①偷安:不顾将来的祸患,只求眼前的安逸。
②耽:沉溺,喜好过度。
③门庭:指家庭或门第。
④赀(zī)财:赀,通“资”。钱财,财物。
纵容子孙后辈们只贪图眼前的安逸,必然会导致后辈们沉溺于酒色而败坏家业门风;专门教子孙后辈们谋求利益的人,必然会导致后辈们为争夺钱财利益而彼此伤害。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八则
谨守父兄教诲,沉实①谦恭,便是醇潜②子弟;不改祖宗成法③,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
①沉实:沉着笃实。
②醇潜:性情淳厚不浅薄。
③祖宗成法:祖宗所遗留下来的教训、规矩及做事的方法。
谨慎地遵循父兄长辈的教诲,沉着谦逊的处世,就是淳厚深沉的子弟。不轻易改变祖宗留下来的老规矩,厚道俭朴地持家,一定是绵长不衰的人家。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六十九则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①意者,尚其鉴之②。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①收敛:约束身心。
②尚其鉴之:希望以此为鉴。
莲花早晨开放,到夜晚便闭合起来,到了不能闭合的时候,就是即将要凋谢了,家中富贵却没有约束身心的意向的人,希望能以此为鉴。草木春天繁荣而冬天枯萎,到了枯萎的终极,就又会重生,身处困境又想振兴奋起的人,也一样可以以草木为鉴。
静心共修—《围炉夜话》
第七十则
伐字从①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②者,可为大戒③;仁字从人,义(義)字从我,讲仁讲义者,不必远求。
①从:解说文字的一个术语,比如“伐字从戈”表示“戈”是“伐”的意符,也就是说“伐”字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含义与“戈”有关。
②自伐自矜(jīn):伐与矜都有自我夸耀的意思。自伐,自夸其功;自矜,自负自大。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③大戒:重要的鉴戒。
“秦以酷急亡,王莽亦以苛法自灭,臣以为大戒。”——《后汉纪?章帝纪》袁宏
“伐”字中有“戈”,“矜”字中有“矛”,自负自夸的人,要把这凶杀的含义作为重要的鉴戒。“仁”字中有“人”,“义(義)”字中有“我”,由此可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有仁义,不必舍近求远的去探寻。
?静心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