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过“四书五经”,但大部分人没真正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五经四书”,因为按照成书的时间顺序是“五经”在前“四书”在后。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的“五经”,这样有助于大家对“五经四书”的了解。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那为什么又称《周易》为六经之首而不是五经之首呢?
原来准确的说应该是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起来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为周朝祭祀所用的礼乐,后周衰而乐亡。据说《乐经》真正的失传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在这里我们不深究,故最后只传下了五经。
《诗经》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是周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尚书》即《书经》,又简称《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我国上古时代古代事迹,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也说是由先秦诸子百家所编。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周易》即《易经》,简称《易》。《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到了商、周时期,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扩大到“天人之际”的领域,用于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春秋》也叫《春秋经》,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叫“春秋”,就如同我们现在叫“历史”一样。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从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及弟子之间的谈话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的内容。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原为十一篇,现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两千余字。朱熹解释“大学”为“大人之学”,“大人”是大德之人。《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了后期理学家们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四千余字,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中庸思想,其实来自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子思把这种思想进行了哲学化系统化。
由此可见,“四书五经”按照成书时间,“五经”成书或是内容都早于“四书”,而“四书”的《大学》和《中庸》是选取了《礼经》中的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