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出版

?

作者:方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学与经学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考辨了杜预的生平与著述,编撰出详尽的《杜预年谱》;对《春秋经传集解》的书名、成书时间及编撰方式等问题作出了新解答;从注释学上归纳了杜预注解《春秋》《左传》的基本方法与特点;深入考察了杜预以“《左传》解《春秋》”这一理论的产生原因,基本构造及实际施用等问题,再现了《左传》杜氏学的义例体系。作者以扎实的文献考析为基础,以解决《左传》杜氏学的基本问题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学术新探索。

作者简介

方韬,男,陕西汉中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师。主要致力于以《左传》为中心的经学文献研究。

目录

序从著述行文的法度说起李炳海绪论第一节选题缘起与历代的研究简史一选题缘起二历代《春秋经传集解》的研究简史第二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现状一杜预生平与思想研究二杜预著述及《春秋经传集解》的整理与研究三《春秋经传集解》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四《春秋经传集解》的经学研究第三节研究目标及相关说明一研究目标二相关说明上编经学编第一章杜预的生平与著述第一节杜预的家世、生平与交游一杜预的家世二杜预生平事迹考略三杜预交游考第二节杜预著述考一经学类著作二史学类著作三文学类著作小结第二章《春秋经传集解》的成书第一节《春秋经传集解》成书的背景一《左传》在三国时期的广泛流传二司马氏重视经学三魏晋时期《春秋》三传的融合第二节《春秋经传集解》辨名与撰著年代新证一“集解”辨名二撰著年代新证第三节杜预“分经合传”的编撰方式探源一引传解经二以注附经三以传附经小结第三章《春秋经传集解》注释释例第一节字词训释例一训单字例二训双字例第二节诠释章句例第三节引书例一明引例二暗用例第四节引《传》注《传》例一明引例二化用例第五节校订文字例一校订文字的内容二杜预校订文字的方法第六节推校历日例一《经》文之误二《传》文之误三《经》《传》必有一误四《经》《传》皆误第七节发凡例一《经》《传》义例二《左传》体例三注释体例第八节征古证今例一征古例二证今例第九节阙疑志疑例一阙疑例二志疑例第十节前后会通例一阐明沿革二推源求解三重出互注第十一节注文详赡例小结第四章杜预解经体例探析第一节杜预对《春秋》《左传》的基本观点一杜预的《春秋》观二杜预对《春秋》《左传》来源的解释第二节杜预对《经》《传》关系的解释一有《经》无《传》二无《经》有《传》三《经》《传》歧异第三节以《传》解《经》一以例解《经》二非例解《经》第四节杜预引《公羊》《穀梁》解《经》考一杜预明用《公羊》《穀梁》解《经》二杜预暗用《公羊》《穀梁》解《经》小结第五章杜预“赴告”说、“旧史”说考辨第一节“赴告”说考辨一“不告不书”说考辨二“从告”说考辨第二节“旧史”说考辨一《春秋》有不书,皆从旧史二《春秋》无义例,皆从旧史小结第六章《春秋经传集解》经学史二题探微第一节杜预“周公作凡例”说探微一周公制作考二周公与《左传》凡例考三周公、周礼与魏晋政治第二节杜预注“五霸”说考一“三代五霸”事迹考二“三代五霸”说与《白虎通》三“三代五霸”说与汉末政治小结下编文献编杜预年谱国图藏宋刊巾箱本《春秋经传集解》考论传本《春秋经传集解》僖公十五年质疑敦煌本《春秋经传集解》补校上海古籍版《春秋经传集解》点校商榷《史记集解》引杜预注考校《史记集解》所见《左传》古注浅析吐鲁番残卷《左传》服虔注考释从清华简《系年》看郤克与鞌之战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

  方韬博士的专著《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即将付梓刊行,嘱予为之序,并提前惠寄全书定稿,使我先睹为快。通读全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仅就著述行文的法度略陈己见,作为该书的序言。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在《春秋》《左传》学术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对它的研究已经推出许多重要成果,继续拓展有较大的难度,但仍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切入点。综观方韬博士这部专著,作为全书核心部分的第三、四章,集中探讨《春秋经传集解》有关凡例的论述和运用,可以说是切中肯綮,触及问题的要害,研究对象具有高品位的学术价值。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能否在解读、阐释原典的过程中,提升到梳理凡例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检验学术能否达到炉火纯青的标志之一。章太炎先生对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学术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又对他们在义例发凡方面未能建立起体系而感到遗憾。俞樾作为章太炎先生的业师,则在这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他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是自觉地建构凡例体系的成功之作,在学术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完整周密的凡例体系的建立,并非容易之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有的领域甚至不是单独个人能够完成。继俞氏的《古书疑义举例》之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诸位先贤,又相继推出《补》《续补》《核录》《增补》等力作,在建立凡例体系方面功不可没。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最主要的学术价值,就在于自觉地建构发凡体例的完整体系。他不但梳理出《左传》解释《春秋》的“五十凡”,而且还撰著《春秋释例》十五卷,同时,他对自己所作注释的行文也建立起凡例体系,以句末“他皆放此”加以标示。所谓的凡例,指的是从事著述、进行表达的准则、法度,所涉及的是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因素。而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从个别、特殊的对象中,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就此而论,对于著述行文的法度进行研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方韬博士这部专著把   通常情况下,对单独个人的学术著作进行研究,要对著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也不例外,上编第一章“杜预的生平与著述”,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叙述杜预生平的重大建树时,提到他参与完成《晋律》的修定。杜预还严格区分“律”和“令”两个概念,使西晋的律法更加清晰而富有可操作性。因此,杜预注解的《晋律》一直被南朝所遵奉,号称杜律。这部专著还提到杜预受诏制定官员考核制度,首倡谅同的丧服制度,还向朝廷上奏《二元乾度历》。杜预的著述则有《丧服要集》《律本》《杂律》等。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杜预虽然不属于法家人物,却是一位法度之士,做事讲求章法、规则。由此看来,他注释《春秋》《左传》,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凡例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他崇尚法度的理念在著述中的体现。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该   杜预梳理出《左传》解释《春秋》的“五十凡”,同时,他所作的注释也建立起凡例体系。这又提出另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即研究对象有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同化研究者。研究对象看似处于被动状态,但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者,使对方按照研究对象的形态、属性打造精神产品。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把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凡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那么,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是否也在建构凡例,在著述中是否有法度可循呢?这需要对他的专著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

來源:豆瓣、京东

編輯:文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