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知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册封别人为神仙的为什么是姜子牙呢?虽然姜子牙在历史上是个挺NB的人,但NB的人也挺多的呀,为什么拥有封神大权的不是孔子、周文王、秦始皇或者那个一直活在传说中的鬼谷子呢?(感觉备选名单可以拉很长呢)有此问题是因为翻到一本《封神演义》的旧书,同时又想起那部本来要在春节档上映有野心成为爆款的《姜子牙》。所以忍不住思考和考古了一下,探寻了一下为什么姜子牙成为了那个封神的无上者呢?祖灵崇拜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是个很NB的人,关于他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难得的是他年岁已高仍不堕其志,有自知之明,而后又幸运地遇到能够赏识自己的君王,成就一番伟业。司马迁对姜太公赞誉很高,《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他是“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因此他被尊为“百家宗师”。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能够在后世的言说成为封神式的人物,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祖灵崇拜有关,这一观点是许倬云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提及的。许先生将中国宗教信仰界定为神祗和祖灵两套主题(有别于西方的制式化的宗教体系,中国的本土宗教更多地是一种弥散性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是弥散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拜的人物除了上古传说中的神祇外,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宗族祖先的崇拜。以黄帝和炎帝为例,我们很难说他们是确乎存在过的部落氏族的首领,还是凭空臆想出的神灵式的人物。但在中国文化的认知里,他们已经是近乎神的民族祖先。祖灵崇拜的主题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认知有关:一个是对于人的认知,不同于西方宗教(尤以基督教为代表)认为人是生而有原罪,信仰是一种救赎;而中国传统儒道文化里人的地位很高,所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才者,天地人”等等。尽管天命可畏,但人并非完全被动,学习和修为能够让人知天道。人被置于联接天地的中介者的位置上。另一个则是“生死延续”的观念。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只不过是生在另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影响现实的世界。冤屈而死的人六月会飞雪,生前做了好事的人会有善的报应降临到后人身上等等,“慎终追远”强调的就是这一观念。祖灵崇拜的传统将很多历史人物摆放在了神堂上,姜子牙是一个,关羽是一个,还有妈祖等。姜子牙的转世说“生死延续”观念的另一体现就是“转世”。天赋异禀之人是天上的星宿或者神人转世,连苏东坡都不能免俗地认为自己是某高僧转世,可见此观念深入人心。另一种转世就是历史上的名人会在不同朝代接连转世。姜子牙就有这样神奇的转世经历。清代有一部书叫《六部春秋》,里面详细记载了姜子牙的各种转世故事:姜子牙先是转世为孙武,收徒鬼谷子王禅、王敖、黄伯央等人;后孙武转世为孙膑,而后是诸葛亮,再刘伯温。这四个人都是指点江山、用兵出神入化、运筹于千里之外的奇人。虽然这四个人很像,但没有科学根据证明这一事实,它仅反映一种文化认知,同时也在后世流转中不断提醒和不断提高姜子牙的历史地位。帝王推崇在宋徽宗提拔关羽为关公之前,无论民间信仰还是官方遵奉的武圣人那可都是姜子牙。姜子牙地位的抬升也和历史上的帝王推崇脱不开干系。头号粉丝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达“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是姜子牙的化身,还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也即是武庙)。此举收买了不少人心。唐太宗之后,唐玄宗对姜子牙也是非常敬奉。公元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公元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因此太公庙也有被称作武成王庙),姜子牙正式成为“武”圣人。(也有一说武成王乃唐肃宗所封,未经仔细考证)到了宋代,姜子牙依然地位不堕。赵匡胤称帝后,曾到武成王庙(即太公庙)祭拜;宋神宗曾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等等……到了明嘉靖年间,《封神演义》小说出现,并在此后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将天上的神庭比照人间的等级秩序做了一个世俗化的安排,而这个整顿秩序的人选就落在了姜子牙的肩上。一方面是基于演义中关于姜子牙修道的传说(这是另一个故事),而另一方面就基于以上种种,使得姜子牙获得了“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无上地位。而《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也再次为姜子牙的历史地位做了盖章式的民间定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