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春秋五霸”,相信即使只有初中学历的人也会有所感触,然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谓的春秋五霸,其实只是历史教科书中挑选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说到春秋五霸,并不统一,那么,春秋时期的霸主是靠什么标准产生的呢?应分别是哪一种?一、霸主的产生霸主,是周王朝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霸主也必将被时代抛弃。一、西周的衰亡:西周初年,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度,当时的周朝的势力范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开垦过的土地,周天子尽力直接管理,另一部分是蛮荒之地,由周天子分封给诸侯,并要求诸侯定期交纳贡品给诸侯。在衡量一个政权的强弱时,财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周朝一开始就具有碾压诸侯国的性质,毕竟周朝有钱有势,而诸侯守卫着蛮荒之地,不管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变了。过了三代之后,诸侯的封地,往往都要建起,甚至还要开垦,而周天子的地盘,却一直没有多大变化,甚至由于分封关系,也不断减少,就这样,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天子的势力越来越小,西周的衰败,成了一种趋势。2,东周与霸主不过,天子的衰败,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就是在中原地区附近有许多蛮荒部落,他们野蛮善战,诸侯国一盘散沙,如果各自为战,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当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时,周天子可以与诸侯国的军队组成周联军追击蛮荒部落,但是现在,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力,所以,中原各国需要人来率领诸侯抵抗蛮夷。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诸侯站了出来,掌管统合诸侯的力量,对抗蛮夷。而且这些有条件的诸侯,往往会被周天子册封为王。换而言之,霸主的特征就是:有周天子的威严,却没有周天子的威严。所以,霸主的权力来自于它的力量,一旦力量消失,它的霸主地位也将转移到新霸主手中。中原诸国需要抵御蛮荒部落的入侵,而在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相互吞并战争的到来,这种霸主地位自然会被新的天子所取代,后来的秦始皇就是新的天子。照片:周天子册封霸主的情景二、五霸之争在后世史学家看来,春秋时有许多诸侯称霸,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霸主版本,这些霸主版本难以兼容,也难以统一,一般而言,春秋五霸的不同版本,可分为三种。公认的霸主第一种是公认的霸主,这种霸主的特点是:不管春秋五霸的哪一个版本,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在这方面,他们是不可争辩的霸主。这种霸主有两种,第一种是齐桓公,他在位期间,齐国的主要管仲是齐国的管仲,儒家对春秋五霸没有什么好感。但孔子却称赞管仲,说:“若不是管仲这个人,则孔子必是个庸人。可以这样理解,孔子认为,若不是齐桓公整合诸侯的力量抵御蛮荒部族,那么中原就会被蛮荒部族占领,中原文化就会蛮夷化,能够得到孔子的认同和赞誉,可见齐桓公势力何等强大。图源于网络:齐桓公第二个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面对着楚国和秦国的觊觎,秦、楚的地位相对尴尬,因为按照中原各国的观念,秦国、楚国都是半蛮荒之国,而且都有很大的野心。西周早期,楚国有意插手中原势力,为此,西周历代天子都出动全力镇压楚国,到了东周时期,齐桓公也曾粉碎过楚国北上争霸的阴谋,晋文公在位期间,晋先后与楚、秦两国发生多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周天子对此表示赞赏。晋文公及后百余年,晋国实力在中原地区都是首屈一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晋文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照片来自网络:晋文公的画像和人物简介2,实力爆棚的霸主第二种是实力爆棚,但并不被认可的霸主,这种霸主的入选者只有楚庄王。在楚庄王时代,楚国的实力远不及齐桓公和晋文公时代的齐国和晋国,而楚庄王的称霸,是建立在击败晋国的基础上的。但霸主的身份不仅仅是实力,更重要的是身份,如齐桓公、晋文公,至少名义上是周天子的臣子,而楚庄王则不同,楚王尊号为王,周天子尊号为王,从这一点看,楚王骨子里并不觉得自己是周天子的臣民,楚王认为自己是可以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人物,因此,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实际上,楚庄王骨子里并不想称霸,楚庄王在实现了争霸之后,曾经派人到周朝朝堂上去,问周天子九鼎的情况,九鼎象征着周天子的地位,楚庄王问九鼎,当然不是说九大鼎,而是说他想学汤武革命以前的做法,做新天子。但是,周朝大臣告诉楚庄王,要想成为天子,不是光靠拳头硬,还得看诸侯服不服,周朝衰败几百年,有很多诸侯能取代周朝,但是这些诸侯都没有这样做,理由是天下没有人能取代周天子,楚国如果想这样做,大可大胆试试看。听了这番话,楚庄王也怕欺负天子会招来诸侯的群殴,于是只好作罢。3,局部霸主而其他霸主,虽然也被列入不同版本春秋五霸的霸主名单,但这些霸主往往都是局部霸主,其影响力无法与上述三位霸主相比,实际上,春秋五霸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例如,秦穆公称霸西戎,被认为是霸主;宋襄公只开过一次会盟,也被称为霸主,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就和秦穆公相似。照片: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的画像所以,综合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所谓春秋五霸,可理解为泛指,毕竟,春秋时代够有条件称霸主的,其实不过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