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首位有记录也比较详细而真实的历史名人,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至前年在位,居"春秋五霸"中的首位
齐襄公当政时,唯恐自己的两个异母兄弟,公子纠和小白与他争位,就把他们分别流放到鲁国和莒国去了。
不久,襄公因荒淫无道,被大臣们杀了,公子无知继承了王位。无知是个无才无德之人,当国君仅一个月,就又被杀了。
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连死两名国君后,公子纠和小白就成了王位继承人选。让哪一个继承呢?大臣们争吵不休,最后多数人支持公子纠。因为公子纠是兄长,又有强大的鲁国做后盾。可公子小白当机立断,他不管朝廷上如何议论,向莒国借了战车,连夜奔向齐国,来个先下手为强。
眼看快到齐国了,突然,一小队车马拦住去路。小白一看,为首的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管仲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早就料到小白会去抢王位,就不顾一切带领人马,要把小白截住,不让他回齐国继位。
管仲先发制人,他抢先向小白行礼:"公子身体可好,您这是要上哪儿去呀?"小白支吾着说:"回去…办丧事。"管仲一笑,丧事由你哥哥去办,他让我告诉你这次你不必受累了。
小白的老师鲍叔牙可按捺不住了,虽说他和管仲本是知心朋友,可现在大家各为其主,互不相让。"话不能这么说,丧事大家有分,哪能让你们包办呢?"
管仲还想说些什么,可发现小白手下将士一个个杀气腾腾,一触即发的样子,知道不能硬拼,就口中胡乱应付着往后退,突然,他手起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谁不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箭手,于是小白手下的人都大哭起来。管仲见状,深信小白必死无疑,就趁乱跑回鲁国去了。
公子纠听了管仲的报告,心里一块巨石落地,他不慌不忙地召集起人马,像旅游观光似的,慢慢向齐国进发。反正也没人同他争抢了,他还忙什么呢!
再说小白中箭后,鲍叔牙等人失声痛哭,可没一会儿,小白翻身坐起,笑着问大家:"管仲走了没有?"原来小白将计就计,当管仲一箭射中他的衣带钩时,他当即咬破舌尖,吐血装死。这样既可避免管仲的纠缠,又可以给公子纠造成错觉,争取时间。
大家听了恍然大悟,不由得佩服小白随机应变的能力。小白迅速赶回齐国,说服了大臣们,于公元前年即位,这就是齐桓公。
过了好几天,公子纠在鲁庄公亲自护送下,来到齐国国境。齐军阻止他们入境,说是小白做了国君,公子纠不必再来了。公子纠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呢?鲁庄公先大怒了,他说齐国先让公子纠继位,而现在又立了小白,一个国家如此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是天理难容的。鲁庄公仗着兵强马壮,气势汹汹闯进边境。他以为齐国连年内乱,一定无力反击。不料齐桓公早有准备,齐军在乾时(今山东淄博)设伏,一举击败鲁军。齐军乘胜追击,一直杀到鲁国境内的汶阳。
齐桓公争取到主动后,并没有一味攻打,他让手下人给鲁庄公送了封信,指责鲁国干涉齐国内政。桓公还告诫鲁庄公,齐国已有国君了,不要再为公子纠浪费鲁国的生命和财产了。现在鲁国必须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齐国才可退兵。
鲁庄公看信后,虽然很不舒服,但也觉得公子纠没用了。庄公杀了公子纠,把管仲交给齐使。不久,齐国就退兵了。
本来鲁庄公是不打算放管仲的,生怕齐桓公得到他后,如虎添翼。庄公被齐使催逼不过,就想杀了管仲,给齐国一个死人。可齐使再三强调,桓公一定要活得,好亲自报一箭之仇。鲁庄公一想也有道理,就放管仲走了。
可鲁庄公恰恰是想错了,齐桓公正是在鲍叔牙的劝告下才招回管仲的,因为他是稀世之才,对齐国很重要。齐桓公不但没杀管仲,反而重用他为相。管仲感激桓公不计前嫌,为桓公轰轰烈烈的霸业,大干了一番。
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改革制度,修炼甲兵,兴教化,易风俗,使齐国一天天强大起来,终于超过了中原其他各国。这时候,桓公急于做诸侯盟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有一天,管仲来报,争霸机会到了。
当时周天子庄王去世,僖王继位。诸侯们早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没人前来祝贺的事,只有齐国使臣带着贡物祝贺僖王登基。僖王受宠若惊,设宴招待齐使。酒过三巡,齐使说:"现在宋国内乱,公子御杀兄即位,做了国君,可新君至今未得到诸侯的承认,争权夺利事就因此层出不穷,请天子下诏令,让一个大国牵头,召集各国诸侯商议此事,平息宋国内乱。"周僖王做梦也没想到,骄横的诸侯们还需要他的命令,高兴得满口答应,并煞有介事地将一道诏令交给齐使,说:"就让齐侯出面办理此事吧!"周僖王哪里知道,齐桓公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迈开了争霸诸侯的第一步。
齐桓公让管仲起草了一份盟会通知,假借天子之名,邀请中原多个国家在齐国会盟。可最后到会的只有四个中小国家,其中宋国还不服齐国。齐桓公说服各国,要解决好宋国的问题,扶助王室,抵御外侮,首先要选个盟主。这几个小国,平常也没机会发表意见,今天听齐桓公这样一说,顺水推舟地选齐国为盟主,从而确立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这是公元前年的事。
会盟后,鲁国不买齐国的帐,不服齐桓公的盟主地位。桓公就与鲁庄公约定在柯地(今山东阳谷县)会盟。齐桓公本想以大军压境的方式逼迫庄公就范,不料反被鲁国大将曹沫的利剑所迫。最后齐国以归还鲁国汶阳为条件,才勉强让鲁国签订盟约。
签约后,齐桓公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攻进鲁国,杀死庄公以出恶气。管仲忙说不可,这样会丧失齐国的威信。齐桓公毕竟是有政治眼光的,第二天,他热情地招待庄公,归还了汶阳。柯地会盟后,齐桓公损失了土地,声名反而大振。
当时的楚国,在南方是个大国,他们不但不服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反而与中原盟主对抗。齐桓公为了显示盟主的声威,准备亲率大军伐楚。大军即将出发时,突然燕使前来告急,山戎打进燕国,形势十分危急,燕王只得向盟主求援。
桓公问管仲的高见,管仲说:"救燕要紧。盟约上规定,盟主有义务帮助弱小诸侯抵御外侮。另外,万一山戎灭了燕国,我们后方不稳,如何能安心伐楚。"桓公点头称是,第二天就出兵救燕。
齐桓公与燕军会师后,让燕军退下做后勤供应工作,自己带齐军冲锋陷阵,痛击山戎。燕庄公见桓公处处替小国着想,确有盟主风度,十分敬服。齐燕两军合作,大破山戎,占领了山戎五百多里土地。桓公把这些土地都送给燕国,燕庄公感激不尽。
齐军回国时,燕王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齐桓公也喜欢燕王的老实、忠厚,两人情投意合,不知不觉已走入齐国五十余里了。分手时,桓公说:"古礼规定,国君相送,不得出境。我们应照章办事。"
燕王忙说:"我们情同手足,不必拘礼。"
可桓公觉得总要像个盟主的样子,就指着脚下说:"那就以此为齐燕边境吧!"这样齐国的五十余里国土就归燕国了。推辞了一番,燕王只好接受了。
从此,齐桓公的威望激增,中原诸侯一致拥戴他,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可自从公元前年,管仲病逝后,齐国就每况愈下了。管仲临终让桓公立子昭太子,可桓公没听他的话。结果五个儿子争王位,谁也不管桓公。公元前年,齐桓公病重,奸臣隔绝宫廷内外的联系,假传君命,为所欲为。最后桓公孤寂地病死在宫中,临终后悔没听管仲的话。一代霸主死后,齐国大乱,无人再承认它的盟主地位了。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开创了大国争霸的新局面,在诸侯国之间建立了新秩序。齐桓公善于用人,精于治国,被后代君王奉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