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领提纲,我是文盲。文续上回,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之后的周王朝时代史称“东周”,而东周(公元前-前)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出现在这一段历史中,此外还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先说一说春秋这一段历史。春秋初期诸侯国图“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观点,指春秋时期诸侯国间此起彼伏的战争没有正义一说。上次我们提到,西周施行的“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也无可避免地分封了无数的诸侯国。据记载,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且这些这些诸侯国并非等级相同,根据周王室授予“国王”的爵位分为公国和侯国等不同等级,如鲁国为公国,国君称鲁x公,蔡国为侯国,国君称蔡x侯等。春秋后期诸侯国图然而,周王室分封的各诸侯国并未一直按照周天子的想法来替周王室巩固统治,特别是在周王室威望日渐下降的东周时期,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权力的下降意味着独尊地位的丧失,周王室成了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春秋五霸”是怎么产生的?齐桓公又为什么打着“尊王攘夷”的称号呢?接下来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捋一捋这几个国君的霸业。因为五霸的说法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记载,故此我们取一个并集一一说说这不止五个的霸主。春秋五霸齐桓公江小白——“春秋首霸”。上文提到,周王室威望下降,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虎视他国领土,开始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在中原各诸侯国混战之际,被称为蛮夷的南方出国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对中原各国有巨大威慑力的国家。此外,各周边国家也时常收到其他民族的威胁骚扰,中原各诸侯国的利益收到损伤。此时,齐桓公的霸业应运而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后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共尊周王室,讨伐周边民族的侵害)的旗号“九合诸侯”,对周边民族甚至楚国在内的多个潜在敌人起到了威慑作用,此外齐国还顺势消灭了几个弱小的国家。齐桓公为当时天下诸侯的霸主,名副其实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宋襄公是宋国第20代国君,很多人觉得他不配被称为五霸之一,但是《史记》中把他列为五霸之一那就得介绍一下。为什么说他不配称霸?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打”出的名声。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联合几个国家带兵入齐国平乱,拥立了齐孝公,因此宋襄公才名声大噪。此后,宋襄公试图称霸,学习齐桓公称为天下霸主,但这个想法在楚国的沉痛打击下破产,留下了“流芳千古”的泓水之战(因讲“仁义”被打惨),次年死亡。因为宋襄公并没有使宋国强大的成就,也没有博得各诸侯国的信赖,故其称霸更像一个不自量力的人上演的闹剧。宋襄公晋文公姬重耳。晋文公是晋国第22代国君,谦虚好学,乐善好施。晋文公老年上位,有着卓著的文治武功,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幼年因国家混乱而出逃,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夺位,他任用贤臣,施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使得晋国国力大增,迅速成为当时各诸侯国中的佼佼者。此时,楚国准备趁中原各国无强大的力量而入侵,然而被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晋文公联合齐国和秦国,平乱止战,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后晋文公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称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任“天下诸侯的霸主”,开创了晋国的百年基业。然而,晋文公晚年上位,未及享受霸业荣耀便去世了,虽然晋国在各代国君的努力下“失霸”又“复霸”,但中原各诸侯国开始大混战已经无法避免。晋文公秦穆公嬴任好。秦穆公是东周时期秦国有名的贤君之一,他即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虏当时的晋国国君。后支持晋文公重耳继任国君,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秦晋之好”。后晋文公逝世,两国联盟破裂,秦军东进,被晋军阻挡,全军覆灭,从此秦军东进之路被晋国死死守住,秦国失去了当时问鼎中原的机会。秦穆公英明神武,既然东进不能,于是掉头向西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秦国先后灭掉了西方戎人的十多个国家,后秦穆公出兵蜀国,制霸了函谷关以西的地方,为秦国辟地千里,打下了以后问鼎中原的基石,周天子嘉奖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伯就是指最大的,指秦穆公成为西方最大的诸侯)。秦穆公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没有做到“天下诸侯霸主”,但称霸西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楚庄王熊旅。楚庄王20岁即位,于公元前到公元前年在位。楚庄王一上台,楚国爆发了内乱,他以静观动,以感辨奸,表现出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昏君态势。后渐渐熟悉了楚国的内外事务,楚庄王一鸣惊人。他任用孙叔敖等贤臣,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使楚国国力迅速提升,得以向西北地区发展。当时中原各国还是以晋国为主导,楚国为了称霸,与晋国进行了多次战斗,最终在邲之战中彻底打垮了晋国,晋国在诸多国家中威望下降。楚庄王挥师北上,先后打败了多个小诸侯国,最终饮马黄河,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了公认的第三任天下诸侯霸主。称霸几年后楚庄王去世。楚庄王时期楚国领土以上五个春秋霸主是出自《史记》的记载,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是无可非议的霸主,但宋襄公和秦穆公因没有真正的问鼎中原,有些史料并不将二者划为划为五霸之一,而是认为在东南地区的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可列为五霸之中。那么接下来介绍一下二者。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吴国与吴王阖闾。吴国是周王室分封给周文王伯父的诸侯国,其位置相当于现在江苏和安徽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主要集中于太湖流域。我们在诗文里熟知的吴钩便是出自吴国。吴国本较楚国弱小,后在吴王阖闾的统治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子胥等名将,整顿军务与外交,于公元前年发动了对楚国的入侵战争,并五战五胜大破楚军,攻占了当时的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此后楚国受到重创,吴国取代楚国成为了南方的大国。公元前年,越国攻打吴国,于姑苏大破吴军,阖闾伤重而亡。吴军诱敌之计越国与越王勾践。越国始于夏朝少康庶子,属于禹的直系后代,位于长江中下游扬州之地,国君姓姒。上文说到,越国在姑苏打败吴国,并射伤阖闾,阖闾不治身死。后吴王夫差即位,攻打越国,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遣人求和,地存活。后勾践煽动吴国与齐国和晋国争霸,自己卧薪尝胆,任用范蠡和文种使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勾践趁吴军与晋国交战后疲惫不堪,大破吴军。后又在四年后打败吴军,吴国从此衰败,越国取代吴国成为新一任的南方霸主。后勾践会盟北方多个诸侯国,周天子称其为“伯”,勾践成为了新一代的霸主。总之,一般来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就要靠各位自己去判断了。好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那些你想知道但没有时间去了解的历史让我来一一帮您整理。本文中所用图片均下载自百度图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