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在历史上指的并不是五个国家,而是五位在春秋时代称霸的君主。而春秋五霸的人选并不相同,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霸主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公认,而楚庄王和秦穆公为大部分学者所承认,而在第五人的位置上一直有很大争议,包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都被认为是春秋的霸主,但是孔子给了所有人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宋襄公。
为什么宋襄公是最弱的?我们认为宋襄公很弱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宋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国力明显偏弱,另一个原因是宋襄公后期表现非常糟糕,甚至是被痛斥为愚蠢和迂腐,所以我们觉得宋襄公很弱。
在宋襄公的黑历史中,最不堪的可能就是鹿上之盟和泓水之战。
在鹿上之盟事件中,国力不济的宋国却当着楚国的面当盟主,还试图通过会盟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楚国的势力范围内,这引发了楚国的强烈不满。结果在随后的盂之会当中被楚国率兵生擒,遭到楚国的羞辱。
因为楚国担心处死宋襄公可能引发中原诸国的愤怒而导致被围攻,所以楚国释放了宋襄公。但宋襄公未能吸取这次托大的教训又去攻打郑国,结果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国大军兵临泓水渡河,宋襄公率领军队不听属下劝告对楚军半渡而击,而是以“仁义”为由非得要等楚军全部渡河了再下令进攻。结果就是被楚军击溃,自己受重伤而死。
认为宋襄公是霸主孔子错了吗?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春秋五霸概念的人,他距离五位霸主的时代也是最近的,并且孔子还周游过列国,因此孔子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后世之人所处时代不同,史料记载因为时间的原因而逐渐走样与史实有出入是必然的,所以在孔子看来宋襄公是霸主必然有他的道理。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孔子之所以将宋襄公当成霸主之一,主要是想宣传儒家的道德思想,所以孔子想要找一个典范人物。虽然宋襄公有些迂腐,但其平日言行符合孔子对仁义道德的标准要求,因此孔子才说宋襄公是霸主。
如果学者们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后世认为宋襄公愚蠢这一刻板印象可能多半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宋襄公真的和我们从史料中看到的一般愚蠢,孔子在推行自己学说时就很难获得尊敬,试问谁愿意将一个傻瓜当成学习的目标?这说明宋襄公必然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我认为宋襄公的优点有其三:
1、信守承诺
齐桓公曾经委托宋襄公照顾太子昭,彼时齐桓公年富力强而宋国极为弱小,齐桓公作为霸主愿意将自己的太子托付于另一个国家的君主,这种信任本身就非同寻常。而宋襄公也没有辜负齐桓公的托付,在齐桓公死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势导致齐国大乱,太子昭向宋襄公请求帮助。
在当时一个大国内乱的情况下,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周边的小国最好是选择明哲保身,否则一旦站队最后失败有可能招致无法承受的报复。但宋襄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兵帮助太子昭,这说明宋襄公是信守承诺之人,所以当初齐桓公才愿意与之交往。
2、有较强的外交战略能力
宋国能够发展起来除了励精图治之外,宋襄公的外交战略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宋襄公其实很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博取利益,在晋国与楚国的决战的鄢陵之战之战中,晋国联合了鲁、齐、卫等国共同抵抗楚国,宋国在其中几乎没有着墨,但是在晋国封赏的过程中却重重赏赐了宋国。这是因为宋国虽然未出兵,却向晋国提供了大量的后援物资。
这说明并不是不懂得审时度势的人,他在大国之间暗中下注,如果晋国赢了自然就会得到晋国的嘉奖和青睐,而如果输了自己也没出兵,楚国算账也算不到自己头上来。
无论怎样宋国押宝胜利了,有了扶植齐国新主和帮助晋国的功劳,宋国无疑在政治上找到了两个重量级靠山,这才是宋襄公敢于和楚国博弈的底气。
、有勇气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想要在强国环伺的环境中成长是极为不易的,因此一个小国做出任何决定都要慎之又慎,否则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险。如果你重新审视一下宋襄公的一生,就可以发现他做的每个决定都是要有莫大勇气的,他前期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勇气,当然他的失败也要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
但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你只要失误一次就是致命的,而大国的国力却允许他们多次犯错而不至于灭亡。后世不愿意承认宋襄公为霸主,就是因为宋国没能在后来成为大国,而其他四国齐国、晋国、楚国和秦国都成为了后来战国当中的主要大国。所以失败者就应该是“愚蠢无能”的,否则无法解释讲究仁义的宋国为什么会灭亡,就无法保证“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性,历史的“玄妙”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