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个诸侯国总能在这乱世中突出一时,像春秋时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魏国、赵国、齐国、秦国、楚国也都在战国时曾雄霸中原。历史的尘埃中七雄也只有韩国和燕国从未在这个东周这个时期称霸。韩国不能称霸因为四面强敌,无法发展,而燕国在北方四面无强敌,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为何也没有发展起来?
千万不要说地处贫瘠,早期的秦国、楚国更为贫瘠。也不要说远离中原,南边越国离得远,却也称霸过一时。本篇小编就为大家剖析下燕国八百余年未制霸的原因。
立国身份高贵,却无雄主建树燕国始君主是召公姬奭,周文王庶子,被兄长周武王封于燕地,建立燕国。身为同宗姬姓诸侯国—燕国,自然比其它六国出身高贵,秦国楚国初,一个为附庸国,一个为子爵国,建国封地都不过50里,韩赵魏瓜分了晋国领土,唯一一个身份同样高贵的齐国也被田氏篡了位。
虽身份高贵,但召公之后的九世,燕国就像消失了一样,史书并无记载。我们在这里做三个猜测。
第一:燕地离中原偏远,期间无大事发生。第二:多次差点被戎狄灭亡,与狄戎的战争使文献丢失。第三:多次迁都使文献丢失。如果燕国有大事发生一定会在其它国家的史书有所指向,按照这个思路可以猜想召公之后丢失的九世文献来看这期间可能并无雄主出现。
春秋现世,险些亡国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到春秋时期。消失了多年的燕国也现身于这乱世之中,它的出现伴随着山戎对它的数次攻伐,当时山戎强大,与燕国同在北方的齐国也常常遭受山戎的侵扰。
到了燕庄公时期,山戎对燕国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进攻,势必要拿下燕国。燕庄公不敌,求援于当时齐国霸主齐桓公以解燕国亡国之危。齐桓公一举荡平山戎解燕国之危,同时为日后燕国北上扩大领土开辟了顺畅的道路。
齐桓公之后霸主也从没见过燕国君主称霸的身影,继续猜想:这个时期可能燕国已经想好了无法向中原挺进,便想好逐步向北扩充领土,从这个时期定都蓟(今北京)的举措便能看出。
无图中原之举,爆发子之之乱燕国北上扩充领土,到了战国时期,燕国体量已经很大了,楚秦之外能排第三。这都是向北一步步蚕食的成果,可调头往回看其余六国,燕国的整体实力其实并不强大。
燕国太偏了确实也是其中原因,但不是绝对。地处北部边陲,苦寒之地,资源匮乏,经济文化与中原国相差甚远,贤臣良将自然也不会往这块地聚集。也无南下发展的壮举,这样一来看似强大的燕国实则不堪一击。
如果这个时期的君主有向中原进发的宏愿,就因像秦孝公一样广求扭转乾坤的贤才,所以地处偏远不能成为根本原因。
燕王哙时期,燕王哙禅让王位于子之,太子姬平不服,燕国开始爆发内乱。齐国趁机攻伐燕国,还好有其他诸侯国的制衡,才使燕国不至于灭亡。
燕昭王之后燕国再度衰弱、秦灭燕国战国末期,燕国倒是出了一位进取的君主,可也仅限这一位了,那就是燕昭王。
子之后两年,燕昭王即位,即位后的他,奋发图强,重礼招贤,决定复兴燕国。早出现这类君主燕国说不定也能称霸一时。经乐毅与燕昭王改革后燕国逐渐恢复,除了派秦开逼退东胡千里之外,还趁齐国内部混乱之时,派乐毅攻伐齐国,连下了齐国72城,差点灭亡齐国,大大提升了燕国实力。不料这盛况维持了五年左右便被齐国反杀。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齐国田单用离间计使燕惠王撤除乐毅职务,田单便开始反攻,用火牛计夺回齐国七十余城。燕国此后即使再出一个燕昭王也爬不起来,因为此时的秦国犹如洪水猛兽向各国奔袭而来。
公元前年,秦国东出的军队势如破竹,浩浩荡荡,视六国如蝼蚁,燕国此时再想翻身简直难于上青天。燕王喜兵败被俘,燕国灭亡。
历史的长河中,燕国有雄才的君主屈指可数,燕昭王算一位,扭转乾坤的能臣良将更是没有,如无向北蚕食的基础造就如此之大的体量,各国不为了制衡它国,恐怕也早被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