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春秋时代的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起“春秋五霸”。不过,春秋五霸的名单并不固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春秋五霸里面,名副其实的霸主,不外乎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而已。其余的多数属于名不副实。
那么,秦穆公是因为什么缘故得以被一部分人视为霸主?这一切,还得从东周初年说起。
1、秦的发达秦的祖先原本是周天子的马奴。虽然西周初年,西周天子把秦的祖先册封在西戎。但这个西戎不外乎是空头人情。所谓册封,不外乎是让秦的祖先拿着周天子的委任状,去给当地蛮荒的部族当老大。当然,当地的生番是否把周天子的主张当回事儿,则要另当别论了。所以最初,秦的祖先生活很艰难,周天子也早就忘了还有秦这么一支力量。直到西周末年。西周灭亡后,秦的祖先积极拥护周平王为天子。周天子在感激之余,正式册封秦的祖先为诸侯(此前周天子觉得秦人蛮荒,不配给周朝当诸侯)。同时,周天子还把关中周原之地,册封给了秦的祖先。秦的立国,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所谓六百年秦国,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计算。此前的秦也是过着游牧生活。和犬戎没大区别。但是,有了关中这块封地,秦很快实现了发达。2、秦的野心早在春秋时代,秦就对中原产生了野心。当时的中原情况可以用二元制来形容:一方面,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另一方面,周天子本身没什么实力可言,但是,客观上来说,周围的诸多蛮夷(包括楚国人)又对中原虎视眈眈。北方的蛮族也不断南下。为此,中原需要一个最高话事人,来整合诸侯抵御外来侵略。于是,霸主诞生了。起初齐国实力比较强,齐桓公因此得以让齐国成为霸主,统领诸侯抵御北方的蛮族以及南方的楚国(没错,在中原各国眼里,楚国也是蛮夷)。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动乱,因此辗转之下,晋文公统治下的晋国,成为中原霸主。并且,事实上晋国的霸主地位持续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直到楚国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打败晋国,这才终结了晋国的强大。而晋文公在位前后,秦国在秦穆公的统治之下实现了强大。秦穆公对中原地区也产生了野心。因此秦穆公多次准备进军中原。但是,秦国想进军中原,首先需要在晋国打开通道。按照晋国的观念,秦和楚都是蛮夷。晋国需要抵御楚国北上,更要防止秦国东征。因此秦晋之间没少因为秦军东进而爆发战争。秦穆公尽管很努力的东征,但主体来说,秦晋之间的战争可以用秦国败多胜少来形容。这好比墨西哥想和美国比个高下一样。即便是秦国能够赢一两场,对于大趋势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终于,秦穆公在很多年后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秦穆公开始考虑降维打击——对于综合国力超强,甚至可以用处于如日中天的晋国来说,秦压根不具备战胜晋的可能性。3、秦穆公的选择不过,秦穆公没有气馁。因为秦穆公意识到了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秦的东部邻居晋国当然是秦无法战胜的。但是,秦的西部邻居——一些原始部落,秦的实力还是足够碾压这些部族的。这和后世的莫斯科公国类似。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想向西扩张,但实在不是欧洲邻居的对手,于是转头向东,最终成功征服了北亚的各个原始部落。秦穆公的选择也是如此。在秦国强大的势力面前,西戎各大原始部落的酋长纷纷向秦国臣服。秦穆公成了西戎的霸主。周天子听说秦穆公有如此成就,于是派人出使秦国,册封秦穆公为西戎霸主。就这样,秦穆公捡了个霸主名头。事实上,秦穆公的霸主,本身就是西戎地区的,并非中原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