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不少人在面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时,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活动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后来的战争活动这么激烈,而且都彬彬有礼,只要达成自己所需求的目的就会退兵。不存在灭亡其他诸侯国并且占据其土地的做法,当然这种想法一般来源于著名的宋襄公,也就是那个被伟人称作蠢猪般仁义的人,但实际上在真正的春秋时代,对敌国之间的占领和吞并早已成了一个常事,我们今天看到战国时期的血腥和残酷的战争烈度,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过预演了。
首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听过一个成语,叫做“卧薪尝胆”,而卧薪尝胆的主角就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一种表述,就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都曾经作为“春秋五霸”中的一员,当然这个说法可能不太为史学界所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越国曾经在春秋的末期强盛过一段时间,而它的强盛就是依托于吞并吴国而达到的,那么既然越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它又成功吞并了吴国,还留下了成语,怎么能说春秋时期的战争不太针对于对方的领土进行占据,而且不消灭对方的国家呢?
另外我们还有很多人学过一个成语叫做“假途灭虢”,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而达成自己目的的意思。而“假途灭虢”这个成语同样发生在春秋时代,而且发生的时间要比越国吞并吴国还要早,它发生在春秋早期晋国的晋献公身上,晋献公为了消灭两个小国,一个叫虢国,一个叫虞国,于是就利用了他手下一个谋士的想法,以借道灭虢为名,先把其中的虢国灭掉,然后又顺手灭掉了另一个虞国,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并且扩张了晋国的地盘。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也刚刚好是春秋时代诸侯国的影响力尚处一个地区的状态下,这个故事本身,也是对一部分人认为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不会相互吞并这一说法的一个客观否定。
当然关于这个说法,最有名的否定莫过于齐国的那句“九世之仇犹可复”,要知道齐国跟当时的一个小国纪国有着非常深的隔阂,齐国曾经的国君就因为纪国的谗言而死在了周天子手下。经历过了整整九代国君,齐国终于成功复仇,并且灭掉了纪国,这件事应该也跟很多人以为的春秋时代没有灭国战争,并且相互之间彬彬有礼的说法有悖吧。
因此春秋时代存在相当多的灭国战争,之所以我们今天很多人不了解,那仅仅是因为那些被灭亡的国家太小,并且存在感太低,不为大家所认可罢了。战国时代的高强度和高烈度的作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会经过一个时间段的发展,才最终达到了这种程度,因此如果单纯的将战国时代和春秋时代的历史割裂开,说他们两个时代没有什么本质的相似,其实是一种不客观的历史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