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研学堂春秋藏在这两个字里的故事竟然

传统中国历史叙述将东周分成两个时期,

前段是春秋,

后段是战国。

战国时代很好理解,

那是很直接的描述,

那个时代最大的特色,

就是几个仅存的封建大国无止息地彼此争战。

与敌对的国竞争,

持续的战争,是之谓战国。

为什么春秋时期要叫“春秋”,

而不叫“夏冬”呢?

春秋的由来

作为时代名称的春秋是怎么来的?它来自一本书的名字,那本书是《春秋》,或称《鲁春秋》。鲁是封建古国,明确继承了周人特殊的历史精神,强调历史记录的重要性,是历史记录最完整的国。《鲁春秋》留下记录的两百多年时间,就被称为“春秋”。

《春秋》的书名来自书中固定的记录方式,先标示哪一年,然后说什么季节和哪个月。例如“春正月”“夏六月”“秋八月”或“冬十月”,因为每一条都有春夏秋冬,就从中简称为《春秋》。《春秋》是目前留下来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每一年记录的条目不多,当然是特别选择过的,于是我们可以安心地假定,能够被写进《春秋》的,应该就是当时人认为重要的大事。

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

哪些是大事呢?《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照《春秋》,“祀”记录的相对没那么多,但“戎”就几乎无所不在了。封建宗法的没落,一方面反映在原本重要的仪式逐渐变得“行礼如仪”,礼不被当作一回事儿,甚至不时被忽略遗忘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事越来越频繁。

通过《春秋》,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时代大事,不过《春秋》行文简略,无法细腻地展现当时人们面对大事时,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有怎样的想法与感受。还好,《春秋》本文之外,还有“三传”——公羊、榖梁、左氏所书——流传了下来。《公羊传》《榖梁传》基本上是解释《春秋》字义的,最特别的是《左传》,采取的形式是“以事解经”,也就是记录了事件中的人物、经过,甚至对话,补充了《春秋》的简要内容。

忙碌的春和秋

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人民并不像现在这样,拥有着极为便利的耕种工具。春种和秋收往往是比较麻烦而繁琐的,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种。人们在地里田间耕种粮食。而粮食,在科技并不很发达的当时,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素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足可见粮草的重要。春天时按照节气在地里种下种子,当时的人民经过小半年的努力耕种,直到秋季开始耕收。这是雷打不动的。相对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显然不管是春季还是秋季,事情都会多些。如春季国家朝觐,秋季为周天子献礼等这些活动,相对夏冬都会较多一些。

在这两季里,由于事情特多,史官也特别忙碌。所以给史书起名为“春秋”好像非常合理。

史学家的猜测

当然,也有史学家认为真相没这么简单,“春秋”肯定有特定的意思。

《三统历》说的是:

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

《春秋说》说的是:

始于春,终于秋,故曰春秋。

还有人认为: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之名也。意思是截取春秋两字表示整年。

还有学者说: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

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里面提到:甲骨文中亦称年为春,以武丁时卜辞中所见为多......又称年为秋字......也就是说甲骨文中春和秋都能单独表示年。

所以到底“春秋”来历如何,现在还没有定论。

发于春、秋的

想一想确实挺多大事

年喜迎新春之际,36天时间里,仰韶军团兵分四路,以迅雷之势“陶醉中原”,共吸引了名豫商“爱家乡,卖豫酒”,实力谱写了连续7年以超30%的速度增长的“仰韶力量”,博得了年的豫酒振兴开门红。

3月,仰韶酒业立摘八项大奖出彩百届春糖;4月,彩陶坊连续六年代表天下美酒,供奉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金秋8至9月,仰韶酒业历时44天时间,其间举办活动近百场,3万多人践行“爱河南,喝豫酒”的倡议,而且取得了数目不菲的定货效果。在豫酒振兴工作稳步推进的时刻,仰韶酒业这种效率又一次开创了豫酒振兴新的传奇。

10月18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世界美酒特色产区名单,13大白酒特色产区揭晓,仰韶酒业所在地——河南渑池上榜,作为河南唯一的白酒特色产区,代表豫酒,出彩世界。

10月27日,“天时荟名家讲坛”暨彩陶坊天时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酒发布会在郑州市黄河迎宾馆隆重举行。由国宝级大师团队——中国白酒工艺大师、国家级白酒评委、仰韶酒业董事长侯建光领衔,勾调的“彩陶坊天时建国70周年纪念酒”荣耀揭幕,编号号的拍品以元人民币最终花落25号竞拍者之手,成为本场竞拍单瓶最高价,编号号与号天时纪念酒作为一组进行竞拍,最后经过激烈竞拍,这组美酒以元人民币成交。

看来叫《春秋》真的是很有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