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诺重读《左传》说过:美丽的东西没理由死在我们这一代人,这是犯罪行为。
伟大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唯有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一次次重读中,作品的伟大才会一点一点显现,一次一次给予我们启示与勇气,面对生活的琐细与生命的虚无。唯有重读,那些伟大的心灵才得以唤醒、重放光芒,不再只是一个沉睡的名字。
01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完整的名称应是《春秋左传》,“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称《春秋左氏传》。
《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则是解《春秋》的书。《左传》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地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间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情况。这是一部典范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左传》善于运用曲直兼施,严谨有致的笔法,如实地描写春秋历史舞台上诸侯国之间夺权争霸,相互兼并的一幕幕社会场景,将风云激荡的政治生活于个人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作者也注意体现历史人物颇富风采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态情态毕现,神采焕然。
《左传》以事解经,叙事是它的主要特色,在解经的目的下,《左传》还具有史书的性质,它真实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诸侯史书都烧掉了,因此春秋以及战国的历史记载就不传了。
司马迁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幸好《左传》流传,使后人能够对春秋年间事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左传》叙事艺术极高,这个水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令人惊讶的。秦以后中国的散文乃至后来的叙事作品,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从中汲取营养而加以发扬、光大。
最为大家熟悉的《左传》对战事的描写,如城濮之战、崤之战、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战役,既有宏大叙事,又重细节雕画,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典范。
后人往往从《左传》中撷录精华,作为范本揣摩,如普及的《古文观止》,就选录了34则,广为传诵。《左传》中所记古代先贤的哲理名言,往往为后人所讽咏,以为鉴戒。
《左传》既解经义,又叙史事,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因此《左传》一书堪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了解到春秋多年历史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汉代以来,《左传》研究涉及春秋历史的政治、历史事件、礼制、典章制度、军事、外交、文物、文化、语言、地理等领域,它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宝库,堪称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
朱自清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价值,得到了多少后人的击节赞赏。严复、夏曾佑曾说:“书之纪人事者谓之史。”就此而言,文学和史学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文学家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与“五四”时期一样,发生过一次影响广泛的“文学革命”。《左传》是春秋文学革命的代表性著作。
02
《子产不毁乡校》是《左传》中的名篇,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郑国大夫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孔子听到这些话,说:“别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唐代韩愈也写了篇《子产不毁乡校颂》赞美子产的开明:“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呜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产为官,不刚愎自负,而是遇事一分为二的去思考去处理,能站到别人立场换位思考,因此才能执政数载并受列国尊重。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做人留了余地给别人,也是给自己留了空间。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接受反馈、听取不同意见的标准。
另一事件也值得回味,《左传》记载了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年)五月发生了一场波及春秋多国的火灾,中原地区的宋、卫、陈、郑诸国都涉及其中。火灾发生以后,以子产为执政的郑国政府没有慌乱,而是迅速科学理性地制定了相关应对措施。为保护来自各国宾客的安全,子产亲自或安排相关机构官员把其他国家来的官员宾客安置妥当。
为防止有人哄抬物价,郑国停止开放国都中的市场,由国家统一分拨调配物资,保证物资供应。最后,又派外交官员向其他友好诸侯国报告郑国遭受的火灾以及处理情况。
火灾结束之后,大臣裨灶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郑国人也请求子产采纳裨灶的意见,用瓘斝玉瓒来祭祀神灵,但被子产拒绝。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子产的决定从今天看无疑是正确的,面对灾害不迷信鬼神,而是科学决策、有效应对、化危为机,这在当时科学意识淡薄,敬畏鬼神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精神赋予应对灾害的指导思想今天也有特殊意义。
03
要承认世界的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每片叶子都拥有独特的形态和肌理,代表独一无二的个性。
同样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就好比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谁,就说谁的诗更好,也不能说究竟谁的境界更高。
每个人都有一份自我独特的优秀。善于宽容别人的缺点,善于更多地欣赏别人出色之处,不仅仅体现为开阔的胸襟,还体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同样,天底下没有人像你这样看待事物,具备你这样的幽默感,跟你有一样的价值观与兴趣爱好,或像你那样聪明、勤奋、忍耐或专注,像你那样无微不至或视野开阔。你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所以,当你和别人在意见上发生分歧的时候,微笑着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片与我不一样的叶子罢了!”
所以,不要期望赢得所有人的满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众口难调,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胃口,高明的厨师会引导大家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是让自己跟着别人走。
大多数人都是按他人的反应来做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可是,那样就会逐渐失去自我。
在鸦片战争开启的近代开端,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句。这句话在历史中回响,也在新时代回响,给我们提供了不息的力量。
中国有一句道德格言,曾经是很多人的为人、为官谁则: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无愧”的关键是自信,相信自己是对的,相信历史是人民写的。
我们正在书写历史。今天的一切,将来都会得到公正的评价。而我们现在面对的,都是今人,他们早晚都有盖棺论定的一天。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人心的东西是不会变得,很多道理古今相同之处颇多,很多规律亦然。通过这次疫情全球诸国的应对情况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国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进行疫情防控,体现出中国之治的根本法宝与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
值得被深爱,外国的月亮并不圆。只有国家安定富强,我们才有安定的好日子过。
相信自己,相信历史,相信后人;勇于判断,勇于实践,勇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