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是丧葬器

我们常常用“如胶似漆”来形容爱情的美好,可是漆最先用来的却是防腐和做胶,所以胶和漆都是用来做粘合剂的。当青铜不能满足权贵的要求之后,用漆器来代表礼器成为一种时尚。

漆器历史悠久绵,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髹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有一个成语是“漆黑一团”,漆的本色是深棕色,多刷几遍就变成黑色的,加入朱砂变成红色,所以漆器开始都是在黑红中做文章,漆器比较早的记载是在韩非子的《十过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说的就是漆器外面是黑色,里面用红色描绘纹饰。

漆器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丧葬器具、礼仪陈设器,礼器类明器、生活用器、乐舞器、车马器、兵器、杂器等等几大类,而各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丧葬器具是战国时期漆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是直接用于埋葬。高等级墓葬中的葬具极为精美。

葬具主要是椁与棺,还有放置在棺底的苓床。棺是装殓死者的器具。棺置椁内,椁好似为死者在地下构建的房屋。椁室的规模与等级制度密切相关。棺椁髹漆并彩绘寓意神秘的纹饰图案,尸体躺在雕镂龙凤纹饰的苓床上,反映出古人丧葬事物之中切都是受到事死如生、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内椁是目前考古发现体积最大的漆葬具,也是体积最大的出土漆器。由铜框架支撑,嵌装厚木板组合而成,长3.20米,宽2.1米,高2.19米.可以想象,它像一个大卡车的车厢那么大。

通体髹黑漆为底,用朱红漆、黄色漆彩绘纹饰纹样,有龙形蜷曲勾连纹、绚纹和勾连云纹。在椁的下方一角,设置有一个长方形孔洞,似为让灵魂出入的通道。内椁中是主棺。棺内髹红漆。棺外表先涂黑漆,再髹红漆为底,又用黑漆绘纹饰。纹饰有蟠龙纹、蟠凤纹、神人怪兽,窃曲纹、龙纹、虎纹、蛇纹、鹿纹、鸟纹等。纹饰的布局也极为复杂,龙纹的形态多有变化,有双首龙、双身龙、人首龙、鸟首龙、龙凤共身等。在棺的两侧画有象征门窗的蒲格纹,在蒲格纹两边描绘有人首羽身、神面兽身、牛首人身的神怪形象,这些神怪手持双戈戟,似乎是在护卫着主人的门户,护佑着主人的魂魄不受惊扰。

除曾侯乙这具世界上最大的漆器棺木外上,在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内棺,棺内髹红漆,棺外亦是在黑漆层上髹红漆,在盖及两侧面用红、黄、褐、黑色彩绘龙凤纹。在棺两端彩绘变形凤鸟纹。图案中龙凤蟠绕,动感十分强烈,凤鸟作振翅起舞昂首鸣叫状。描绘的是一群齐声和鸣的凤鸟与奔腾飞舞的苍龙,回旋自如,色彩斑斓,艳丽华美。在这华美艳丽之中,除了包含有深邃莫测的精神内涵之外,构图仿佛也给黑暗的阴森地下世界增添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活泼的意趣,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应该是出于对神灵的崇拜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更为刻意设置的葬具是透雕的凤纹、龙纹、云纹的苓床。这些雕有龙凤纹饰的苓床放置在棺内,是死者躺卧之床,其寓意甚为明确,是为承升的功效而设置。

湖南长沙仰天湖二十五号墓出土龙纹镂空苓床,造型是以变形的几何化龙体与具象的龙首相结合而构成。构图中有六个龙首,两端各对称两个侧视龙首,中间有两个俯视龙首,中间二龙龙体相蟠连,中间形成环节状。几何化的龙体分为双体上下相蟠,双体终端与龙首相连,龙爪、尾皆作勾云状。龙首尖角、卷耳、圆眼、长嘴作奋力向前状,嘴中双利齿。以龙作为墓主人入敛下葬的苓床,构图精妙,给本来就很神秘的龙形苓床增添了更为神圣的意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545.html